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哲学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1. 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③塞翁失马④刻舟求剑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A. ①②③⑥B. ①②④⑥C. ②③④⑥D. ③④⑤⑥2. 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

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

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A. 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 实践决定认识C. 事物是发展的D. 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 四季更替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 牵一发而动全身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

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

回答5—6题。

5. 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 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C. 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D. 事物的发展变化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6. 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5000万年,这说明()A. 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B.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D. 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7. 在圆满完成13天的太空任务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7月17日9点14分(北京时间21点14分)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

“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说明()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③④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人脑中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区域,命名为“边缘区”。

8. 舒斯云教授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再次证明()A. 人的知识来源于人脑不同的区域B. 大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C.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D. 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9.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 认识经历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0. 当人们办事情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主要有()A. 人们所面对的社会条件B. 人们的金钱观C. 人们所处的时代D. 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程度等11.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认识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说,这是由于()A. 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D. 只有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科学的指导作用12. 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坚持以德治国的哲学依据是()A. 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B. 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D.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西部地区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使大批贫困学子迈进高校大门。

13. 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表明()A. 国家允许人们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B.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 社会集体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D. 集体主义已经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选择14. Goo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07年11月14日在博客上撰写《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指出:高校不能过度扩招和产业化,高校培养了过多的硕士、博士,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国高校“不能很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李开复的上述讲话告诫我们()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事物性质的转变④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针对目前有记者将北京‘首都’写成‘首堵’的现象,北京市长王歧山说:目前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但个别记者把‘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

15. 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告诉我们()A.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B.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堵’现象C. 要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D.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16. “北京堵车现象虽然存在,但个别记者将‘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王歧上市长的上述讲话体现了()A.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B.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堵’现象C. 要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D.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17. 河北省政府日前对市场上几千只“涉红鸭”和几百斤“红心”鸭蛋进行焚烧处理。

其负责人说:“目前没有明确标准证实苏丹红饲料能否在鸭子体内完全代谢,为防万一,我们对喂过苏丹红饲料的鸭子全部捕杀。

”河北省政府对“红心”鸭蛋等的处理体现了()A. 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利于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B. 矛盾具有普遍性,应坚持全面看问题C. 事物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D.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回答18—19题。

18. 坚持“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A.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千差万别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D.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19. 台湾领导人声称“台湾不是香港,不适合一国两制”。

从哲学上看,台湾领导人()A. 承认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 夸大了矛盾的普遍性,忽视了特殊性C.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D. 夸大了矛盾特殊性,承认了普遍性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发扬刻苦攻关的精神,加快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为用科学的手段战胜“非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此回答20—21题。

20. 人们依靠科学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这说明人类要在与自然灾难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必须()A.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 尊重客观规律C. 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 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21.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人民的健康而舍生忘死的英雄。

他们中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练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等。

他们发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生命之躯筑起一道防“非典”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事迹表明()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②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高个人素质③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观④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2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突发百年罕见的大灾变。

这次灾变突发前,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做出预报。

由于印度洋很少出现这种自然现象,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在印度洋没有预警机制,从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B. 要把握事物的规律C. 要坚持适度原则D. 要居安思危《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目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现象屡禁不止。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消极现象的屡禁不止说明()A. 拜金主义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C. 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D. 应高度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24. 从哲学上看,要逐步消除上述材料中的消极现象,就必须()A. 反对追求个人物质利益B. 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教育C. 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D. 高度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 有关媒体曾发表短评强调,“十一”长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足、差距、矛盾,但首先还应承认,放长假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

好事不一定完美,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今后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2)这一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27. 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看似仅仅两个词汇次序的变化,其实有着相当的深意。

“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