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立项内容

课题立项内容

课题内容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

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

“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良好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良好的习惯。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

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

根据我校现有生源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探究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的研究。

2.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从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文明行为习惯、清洁卫生习惯、社会行为习惯五方面进行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研究,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

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然后延伸到校外,根据《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将学生的习惯培养将达到以下几三个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本课题研究的难点1.本校学生的流动量大。

全校有学生2000余名。

生源比较复杂,每学期学生的流动量也比较大,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其中47%为外来进城务工子女,53%属于渔民的孩子。

进城务工人员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另外,这些孩子养成一些学习、生活不良行为习惯。

多数渔民忙于出海作业,孩子大部分是隔代管理,这些孩子懒惰、学习意识、养成习惯差。

还有大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

3.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良好习惯教育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一)研究对象:全校师生。

(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例如:一个学生、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等。

4.行动研究法: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

5.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6.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总结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三)具体措施1.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华侨小学的十八条严禁》等,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

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利用板报、广播、校园专栏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2.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

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应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

通过电访、面访等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

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

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

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如:春游、秋游、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

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三是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等等。

5.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

在强化训练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通过行为训练、情境训练、行为辩析训练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6.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

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四)时间安排本课题研究实施周期为两年(2013年5月------2015年4月),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9月)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查找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学习科研课题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召开课题开题会,落实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1月)(1)进行分工,围绕课题进行研究,针对实施方案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剖析;(2)展示阶段成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增添措施,改正不足;(3)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的有关任务;(4)发挥课题研究的优势作用,在校园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开发学生潜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并向校外弥散;(5)本阶段完成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写出相应的研究论文,并研制相关的软件包。

3.结题阶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课题研究效果检测,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参研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并归档,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拟定结题评审申请书,申请结题,并推广科研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