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喜福会读后感

喜福会读后感

最近高英课上,学习了《喜福会》这篇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

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 她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交织影响下, 她借助东方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文笔, 勾勒出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影响的女儿们, 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们之间不可避免的隔阂与冲突, 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我想通过《喜福会》中的一些情节,具体比较中美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 子女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训导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种文化传统中, 家长的权威是绝对的、不容冒犯的, 子女只能绝对服从。

“唉, 我不知道, 在中国的法律里究竟有无这样明显的条例, 可是反正, 你不能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 那几乎与谋杀案一样被视为大逆不道。

”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母亲希望女儿们能像自己在中国时一样尊从长辈, 她们认为安排女儿的生活, 塑造女儿的思想是自己的权利, 女儿必须服从。

但美国的文化背景并不支持母亲们的想法,也并不能被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们理解。

她们怨恨和无法理解母亲们“怪异”的中国式行为方式、思想和信仰, 而冲突也由此而起。

小说中, 母亲吴素云为女儿精妹设计的未来是做一名钢琴演奏家, 并深信她有这种天分; 而精妹生长在美国, 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 她认为“从不相信, 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

我只可能是我自己。

”在她看来, 母亲作为家长,规划她的未来,强制她的行动干涉了她的思想和自由,是不能容忍。

为了挫败母亲“愚蠢的傲气”, 她故意在练习时偷懒、表演时出丑, 让母亲丢脸, 并且“打定主意, 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 这里不是中国”。

母亲当然不会妥协,中国家长的权威怎么能受到挑战?母亲将女儿拎到钢琴前,用中国话高声说:“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

在我家里, 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集体的力量,重视群体的价值。

因此, 一个人做了坏事往往会殃及整个家族;同样, 若是取得了荣誉也会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而美国文化更强调自我和独立意识。

母亲龚琳达希望通过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带来荣誉。

因此在发现女儿薇弗莱具有超人的象棋天赋之后, “为了我能安心捉摸棋艺, 父母对我可谓百依百顺。

一次我抱怨与我同卧室的两个哥哥太吵, 结果, 他们马上被移到临街的那间起居室。

”女儿成了母亲炫耀的资本。

“母亲喜欢用我炫耀, 就像炫耀我那些被她擦得锃亮的奖杯。

”每周六, 母亲必定挽着女儿上市场去, “然后不失时机地, 骄傲地向任何对她多瞟一眼的人介绍着:`这就是薇弗莱,我女儿。

'”而薇弗莱深信“我就是我自己”,母亲的介入和炫耀令女儿觉得很恼火和尴尬,她很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 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 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在中国,人交流时讲究委婉含蓄。

而美国人喜欢直来直去、言简意赅。

小说中吴精美就这样表示“在中国, 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 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女儿们认为母亲们讲话总是爱兜圈子、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说中母亲龚琳达和吴素云的一段对话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薇弗莱整天只顾着下棋, 我可忙坏了。

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的那些奖杯, 就够我忙的了。

你真福气, 你可没这种烦心事。

”对于龚琳达的夸耀,吴素云心里自然明白, 便也高高的耸起双肩, 以一种得意的无奈说:“我可比你还要烦心呢。

我们的精妹, 满耳只有音乐, 叫她洗盆子, 你叫哑了嗓子她也听不见。

有啥办法, 她天生这样一副对音乐失魂落魄的模样。

”在此, 她们心照不宣地运用“中国式的谦虚”,表达了自己炫耀女儿的本意。

可当龚琳达把这种技巧运用到与欧美血统的美国人
的对话中时, 却闹出了笑话。

薇弗莱的男朋友里奇初次到她家做客, 龚琳达端上她拿手的清蒸排骨和腌菜, 这本来是她的精心之作。

尝了一小口后, 她便故意抱怨着:“哎呀, 这菜不够
咸, 淡而无味。

”她不满地摇摇头, “简直无法入口。

”这从来是龚家的惯例:先吃上一口, 然后称赞一番妈妈的手艺。

但这次未及大家开口, 里奇便说道:“它所需要的, 就是加点酱油。

”于是, 在妈妈恐怖的注视下, 一注黑色液体倒进了排骨。

尽管中美文化的差异和隔阂存在,令人欣慰的是, 不管两代人、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曾经多么严重, 最终还是达到和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不再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已长大成人的女儿, 而经历了事业、婚姻和家庭等种种生活磨砺之后, 真正成熟了的女儿也逐渐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透过小说,我们应该看到, 长期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但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所有国家的文化都是不断融合、彼此联系的, 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因此,在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 要想使国际间的交往更加洽, 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解和冲突, 就要尽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尊重彼此的传统和文化。

这也是《喜福会》能够在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 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欢迎的原因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