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阐述
【摘要】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最高体现,是精神主体趋
向成熟的表现。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忽视了对信仰的关注,笼统地
把信仰与理想、价值观看成是个性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然而
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信仰心理学结构特点相关因素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最高体现,是精神主体趋向成熟的
表现。对于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信仰
与人们对人生与宇宙存在价值的思考紧密联系。信仰作为人的一种
高级的意识状况和终极的价值观念,贯穿于生命的始终。长期以来,
心理学界忽视了对信仰的关注,笼统地把信仰与理想、价值观看成
是个性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有人把它看作是与价值观等同的
概念,甚至把信仰混同于信念。信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状态,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仰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它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与人的
知、情、意相联系,并且贯穿于整个意识领域和精神活动之中。它
既可以存在于现实的意识之中,去引导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和自我
评价,同时也可能内化于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切外
在的行为,从而影响造就人格的深层结构。
二、信仰特点与结构
1.认知是信仰的前提
信仰是一种以“相信”为中心的知、情、意相统一的综合的精
神状态。信仰中的认知因素,即信仰中认识、知识、观念的因素是
信仰确立的前提。
长期关注信仰问题的学者认为,从信仰的结构与程度来划分,
信仰可包括“可信”与“确信”两种水平。信仰中的“可信”可以
被看作是信仰的认知成分。任何信仰,都是“可信”与“确信”两
者的统一。所谓“可信”是指人们的信仰能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现
存知识予以证实,即能为我们的理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信仰中
的理智或认知的部分。所谓“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
主要体现为信仰的非理性成分。
信仰中的认知成分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中认知成分一样并非是静
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人们总是对所信服的对象有
深入认识的愿望,并且信仰态度本身有可能随着认知的变化而产生
变化。
2.信仰包含情感的投入
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倾向,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
体现着最高生存与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的信赖和追求,因而
情感倾注必然成为信仰心理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情感,就不可能有
真正的信仰,已有的信仰也会枯萎,主体对信仰对象情感的丧失意
味着信仰的失落与衰减。
信仰具有两重性,从单纯的“信”上升到“信仰”必须从“可
信”的层次上升到“确信”。信仰者不仅应对信仰对象有理智的认
识,还应有情感上的专注。情感使人的认识与信仰对象联系起来,
只有建立起情感上的依赖与信服,才能建立其真正不可动摇的信
仰。一方面,信仰会培养起情感,并使情感得以升华;另一方面,
情感又会促进信仰。对信仰对象的情感会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
活动中去,甚至为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在宗教中体现得十分明
显。同样,在科学信仰中,仍然需要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参与。
3.信仰最终体现在人的意志活动中
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它对人的
心灵与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靠人的意志努力来实
现。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实现或趋向目标的心理
过程。信仰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支配着人的意志。
意志在信仰心理结构中起稳定、定向与维持作用。这些作用主
要是通过意志对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的。
从意志对认知因素的影响来看,意志可以巩固信仰主体的认识
和观念。人们总是具有凭借意志去寻求证实或强化固有观念的理论
或事实。意志不仅能稳定认知结构、固化信念,而且能有意无意的
排斥与所持信仰观念相反的观念。意志也能使信仰者的认识活动朝
着已有观念的方向发展。意志对认知的这种影响使得信仰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和专一性。信仰所具有的意志品质是激发、推动、维持人
前进的力量。在信仰心理结构中,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与意志因素
相互影响,互为依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的有机结
合才构成完整的信仰心理状态,才展示出信仰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
力量。
三、精神信仰形成的相关因素
对信仰的研究,除了关注信仰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外,心
理学家还重视信仰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现有的文献范围里,针对于
一个发展成熟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言,人性哲学(对周围人的
信任)、生活事件、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人们的信
仰。
人性哲学对精神信仰的影响。人性哲学反映我们对人是否值得
信任的看法,它影响我们的政治态度和其他的价值观念。艾里克森
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指出:在0—1岁,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
任将影响到以后人格的发展。人格中的结构中有价值、信仰的成分,
人性哲学是否影响人们的信仰至今还没有实证的研究。
生活事件对精神信仰形成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影响
人们对生活状况的归因,是人们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freud,s.
谈到宗教对社会控制时提出,生活中出现的苦难事件是产生宗教信
仰的基础。说明不幸的生活事件是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变
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认为,如果不重视人在社会生活条件下
经受的心理危机和危急状态,就不可能解决宗教信仰的根源问题。
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对精神信仰的影
响。宗教心理学研究指出信仰的转变年龄在青春期。刘玉新指出面
临大学毕业,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多地采用“求助于宗教”的应对方
式,其差异显著。
心理学对信仰的研究,是从宗教信仰开始的。实证研究的特点,
使心理学家沿着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路,把信仰问题的研
究逐步引向深入。信仰概念由局限于宗教扩展至政治乃至个体的日
常生活,努力从更广泛的背景中探讨人的这一精神世界。除了信仰
功能和特性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外,还对信仰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的探究,标志着信仰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我国对信
仰问题的关注比较多,心理学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系统整合国内
外这些研究成果,建构信仰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是今后信仰研究
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兴川、乐国安.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结构[j].中国临床康
复,2005.04.28
[2]李幼穗、李维、吕勇.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j].心理科学,
2002.06
[3]杨显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
沿,2007.03
[4]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8
[5]任媛.论道德信仰的特点及形成机制[j].山西煤炭管理,
2010.01
[6]王宏维.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2003.08
[7]阿忠荣.关于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及心理特点考察[j].攀
登,2005.08
[8]宋兴川、乐国安.我国精神信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