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密★启用前 毕节市 201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
综合理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或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本试题共 8 页,满分 150 分,物理 90 分,化学 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卷 I
一、选择题(本题 16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3 分,共 48 分) 1.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现象 解释不合理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钢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 B.滴加液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倾倒液体 3.右图是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将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 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D.参加反应的 与 个数比为 2:3
4.H1N1 流感疫情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实践表明,出现这种疫情时可用过氧乙酸(C2H4O3)
消毒杀菌。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3 D. H+、Mg2+、 SO 4
、Cl-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其分子中含有臭氧(O3)
C.既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 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l:12 5.如图所示为①KNO3 ②NaCl ③H3BO3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错误的
是 A.在 10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②>①>③ B.在 t ℃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 为①=②>③ C.将 P 点处的 KNO3 溶液蒸发适量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D.将 P 点处的 KNO3 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 KNO3 晶体
6.芯片是中美经贸摩擦的焦点之一。制造芯片的高纯硅可以用下述方法制取(反应条件略):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③均为置换反应 B.SiCl4 中 Si 的化合价为+4
C.Si 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4 7.下列各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除去 NaOH 溶液中混有的 Na2CO3 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 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加入足量稀盐酸 在足量的氧气中点燃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Cl-、OH- B. Ag+、K+、Cl-、
NO
3
C. Na+、H+、 NO 、 CO 2
3 2
9.下列物体重力最接近 1 N 的是 A.一枚大头针 B.一头奶牛 C.两个鸡蛋 D.一张书桌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 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11.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的是 A.来回弯折的铁丝温度会升高 B. 冬季用热水袋取暖 C. 冬天手接触冰块会觉得很冷 D.自行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处温度会降低 13.只利用下图各组给定的器材做实验,不能完成其实验目的是 15.关于右图甲、乙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2.如右图所示,邹丽红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 椅参加田径马拉 松比赛女子竞速轮椅项目,夺得亚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比赛中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选手是静止的 B.轮椅坐垫做的比较宽大是为了减小压强 C.比赛中选手用力推轮椅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轮椅轮胎上有较深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
上,坐手推轮
14.已知 R2<R1,将图中的四种不同接法,接到同一电源两极间,则电路中电流最大的是
.. A.甲实验可以研究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B.甲实验可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C.乙实验可以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情况 D.乙实验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6.如右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当滑片 P 向上 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读数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 分别是 A. 变大,变大 B. 变大,变小 C. 变小,变小 D. 变小,变大
卷 II
二、化学填空题(本题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12 分) 17.(2 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2)13 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 18.(2 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 ▲ (填“元素”或“原子”)。 (2)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立即灭火,其原理是 ▲ 。 19.(1 分)稀土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稀土元素 Tm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 信息如右图,下列有关 Tm 的判断错误的是 ▲ (填序号)。 ①原子的质子数为 69 ②属于金属元素 ③原子的中子数为 69 ④相对原子质量为 168.9 20.(7 分)下列 A~H 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 A 是沼气、可燃冰的重要成分,
F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式为 ▲ ,G 俗称 ▲ 。 (2)大气中 D 的含量过高会产生 ▲ ,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过程中 ▲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反应。
三、化学实验题(本题 2 小题,每空 1 分,共 16 分) 21.(8 分)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② ▲ 。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 ,其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与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 ▲ 。 (3)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 发生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 为确保安全,最好选用装置 ▲ (填字母序号)所示方法收集氢气。 22.(8 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 。 【对比实验】
编号 甲 乙 丙 操作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 CuSO4 溶液中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 CuSO4 溶液中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 CuCl2 溶液中 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4
都不能破 Na+和 SO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 Al 比 Cu ▲ (填 “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 H2O 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 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 -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 CuSO4 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 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1)向一支试管中再 加入 NaCl 固体 (2)向另一支试管中 再加入 Na2SO4 固体 现象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② ▲ 结论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推论 Na+或①能破坏氧化 铝薄膜
2 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四、化学计算题(本题 2 小题,其中 23 题 2 分,24 题 6 分,共 8 分) 23.(2 分)人体缺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为 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葡萄
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现有两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共含葡萄糖酸锌 91 mg,则这两支口服 液中锌的质量共 ▲ mg。 24.(6 分)为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小勇同学取 20 g 固体混合物置于烧
杯中,将 100 g 稀硫酸分为四等份依次加入其中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次序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 ① 25 16 ② 25 a ③ 25 10 ④ 25 10
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 (2)上表中,a 的值为 ▲ 。 (3)计算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B D C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