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解

误解二:心理健康教育需给出答案
有班主任请我们心理老师帮忙去班级上堂有关高中 生异性交往主题的活动课。班主任之前在班级明令禁止 异性交往过深,但是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所以班主任希 望借心理老师的身份明确告诉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不应要求,感觉他似乎把心理健康教育跟 政治思想工作画上了等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 在体验中有所领悟,并不明确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我 们只是引导者,心理辅导不是开药方,不是给学生现成 的答案。我们和学生探讨什么方式是合适他的,学生自 己要对行为负起相应的责任。学生是被接纳的、被理解 的、自由的、平等的、安全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温 暖氛围中进行的,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 中学生认识、激励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
目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大多是良好的, 在中学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 问题多数是与学生的发展相关的,有的多 是发展性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 青春期问题等。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 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 质,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让他们更好地 发展和生活。
(栏目编辑 孙 利)
CLASS ADVISER 2011. NO. 03
这绝非偶然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贪图省力,发现学生学习不 认真、成绩不好或者违纪时,首先想到的是向班主任告状,把希 望寄托在班主任身上,企图通过班主任的教育,让学生俯首称臣, 服服帖帖,自己则成为教育的“局外人”。
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差错,首先应该自己解决,把问题妥 善处理,必要时可以与班主任商量和征求教育方法,或者告知事 情经过和处理情况。教师如果动辄请班主任帮助处理问题,会降 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且请别人帮助教育,学生往往不 会心悦诚服,表面虚心接受,背地里却逆反抵抗,“非暴力不合 作”。更何况问题学生往往具有反复性,如果学生以后再犯错误 又该怎么办?总不至于每次都请班主任帮忙。
可由于口服心不服,回到教室后的小林更是肆无忌惮,根本 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干脆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目中无人。班主 任那里都去过了,你还能拿我怎么办?此情此景,张老师看在眼 里,恨在心里,最后火山终于爆发,张老师实在忍无可忍,再次 将小林拉出教室。从此以后,小林将张老师视为敌人,语文课成 为“休闲课”,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作业从不沾边,甚至 连考试除了大名外几乎白卷一张。他还在背后对同学说:“我故 意不给张老师考,让他少拿奖金。”弄得张老师哭笑不得。
53
2011. NO. 03
教育之镜
的设置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还有班主任呈 现很多的故事或者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多项 游戏活动,在选用资料时我们需问问自己 “这个故事或者游戏是围绕我们上课目标 的吗?”心理活动课并非热闹就好,最重 要的是把握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 是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奇,很可能会导致 舍本逐末。只要吃透辅导理念以及辅导目 标,只要活动设计适合主题又贴近学生的 心,同样可以开展效果较好的心理辅导活 动课。
“王老师,你看看你们班的小林真是太不像话了,我布置的 语文家庭作业一个字都不写,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成绩越来越差, 以后我不要他进教室上课了。”张老师将小林拉出教室,请到了 班主任王老师身边,将“皮球”一脚踢给了王老师。
看到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不争气,王老师“恨铁不成钢”, 将小林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并要求他向张老师写下保证书,表示 以后一定“改邪归正”。迫于班主任的权威,小林勉强“全盘答 应”了张老师提出的种种要求和条件,总算给了张老师台阶,让 小林回到教室上课。
之前多数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内容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 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中出现的心理问 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学 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些目 标。所以有班主任会产生“去心理辅导的 多是有心理问题的”这样的想法,是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影响了班主任的想法。
误解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有 问题的人员
有班主任反映,自己班级学生心理很 健康,不需心理辅导。看来有些班主任还 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误解。
我们在讨论心理健康时,一要认识到 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 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心理健康也不 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 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 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误解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热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组织班主任上心 理活动课。班主任采用的心理活动课形式多样,氛围也 不错,但是活动目标存在问题。有的班主任上有关自信 的主题,我们旁观者明显感觉这堂课的目标较多,如挫 折、合作、奋斗,其中的每项内容又可单设一堂课。有 的班主任在课上会预先准备好问题的标准答案,而这样
心理导航 浙江丽水市松阳一中 李 花
对 心理健康教育 的几点 误 解
有些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解,如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后能马上见成效,心理活动课上学 生活跃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问 题群体的,等等。
误解一:心理健康教育需立竿见影
班主任经常与学校心理老师联系,探讨班级学生存 在的问题,并协商如何来帮助学生,这是一件好事,但 有时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期望过高,希望实施方案后 能立竿见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一击即中,通过一 次心理健康教育就能解决学生长期存在的问题。这是对 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很少实施一 次就有效。一般当有人求助于心理辅导时,问题通常都 已经累积很长时间了,因此,要有效改善累积多年的问 题,要花较长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 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当然也不是一次辅导可以解决的。 比如意志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坚持,心理辅导在
短时间可以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但想要让这股力量持续 发挥,需要不间断地给学生鼓励与培训,单单就这么一 堂课,可能很难达到班主任的期望。
教育学生是方方面面的事,教师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各方面 的配合和帮助,以便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但教师在教育学 生时要尽可能多地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要讲究艺术、策略 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好教育工作,不能过分依赖“外援”,把 责任推向他人。否则既会降低自己的威信,也会给别人增添麻烦。
一、教师不能动辄向班主任踢皮球
二、教师不能动辄向德育处要处分
“跟我到德育处去,让学校给你个处分算了。”宋老师拉着
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