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诵读 《黄鹤楼》赏析

经典诵读 《黄鹤楼》赏析


【译文】
❖ 从前有仙人乘黄鹤腾空而去,这里只剩 下黄鹤楼屹立江头。 黄鹤载仙人升飞后再未回来,千百年来 白云悠悠随风飘流。 阳光下汉阳镇绿树历历在望,春草青青 茂盛铺满了鹦鹉洲。 夕阳西下哪里才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淼江 水奔涌更添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 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 ○寄寓故土之思。
经典诵读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介绍】
❖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崔颢 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其中 约三分之一描写妇女生活,反映了当时上层 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他的边塞诗写得 慷慨豪迈。小诗如《长干行》接近民歌。
【注评】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 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 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 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 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 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简析】
❖ 前人推许此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 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 潜语),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 飘逸,这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黄鹤楼 (古代版)歌曲
❖ 欣赏歌曲
【简析】
❖ 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 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 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 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 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 “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 的思考。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 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 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 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 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简析】
❖ 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 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 鹏鸟一样悬殊。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 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 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 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 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
【简析】
❖ 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 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 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 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 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 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简析】
❖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 汉所见所感。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 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 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与寥廓的 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 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 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 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解题】
❖ 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 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 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崔颢《黄鹤楼》是诗人登楼 抒怀之作。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此诗, 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 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都是模拟这首诗 的。
【简析】
❖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 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 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 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 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 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 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 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 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 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可 见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 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 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诗 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特征更趋淡化。 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 此而发。
【简析】
❖ 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 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 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 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 滕王阁所难于匹敌。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 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 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 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 羽化登入仙境。
【简析】
❖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 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 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 (716)。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 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 下绝景。”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 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岳阳楼是中书令张 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若论来历, 黄鹤楼最为久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