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孤山学校师生读书实施方案《读书成为习惯》要求师生多读书,读好书,谈感受,写心得。
每学期开学初检查时要求教师读相关教学相关的书籍或名著。
所以我带头读书,已养成习惯,坚持每天读书三十分钟以上。
近期我读了《数学解题方法》《辅导员》1至9月刊中绝大部分内容。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面有所体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
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对于创设的问题,因为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圆的理解”这个内容时,当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与生活贴近的题:汽车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做其它的形状如方形、三角形、椭圆等行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体全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和生活联系很紧密。
再如”估算”教学中是如何实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
商品价格的估算,体会在买东西付钱时使用估算的必要性。
为此,我从美丽校园把学生的视线再引到教室,让他们说说最近几年学校又为我们添置了哪些东西?学生马上回答到,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
于是引出例题: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大约需要多少元钱?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估算的方法。
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
生活实际,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综合使用于社会生活的水平。
学生这次兴奋到极点,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103克,面饼:98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
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水平。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理解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
这其中有很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标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实行探讨。
如:在教学乘法后,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不过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提升操作实践水平。
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课后练习的生活化,能够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使用于生活实际,
能够促动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水平。
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
〕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能够买回所要的水了。
"那么,应该怎样实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使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个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
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
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个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个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元角分的理解”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
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能够使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来说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