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零岁教育”打造聪明宝宝

“零岁教育”打造聪明宝宝

“零岁教育”打造聪明宝宝
★这篇《“零岁教育”打造聪明宝宝》,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在婴儿早期教育倍受重视的今天,其从何时开始最适宜已经成为
了最热点的问题,有的教育专家提倡“零岁教育”,即从宝宝出生那
天开始就实行适时、适当的早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父母又该如
何具体操作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零岁教育。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从
孩子出生甚至从怀孕开始就变得无比紧张,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关键期,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不过面对很多教育专家传递的林林总总的教育理
念和教育方法,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却更加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实
施准确有效的零岁教育。

其实,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固然,零岁
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家,
过度的紧张只会使我们更加不得要领。

如何才能让教育变得简单,让
我们每一位年轻的父母都能放松心态,缔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零岁
教育呢?
关于零岁教育
零岁教育,很多专家定义为从出生到1岁的教育,但我更倾向于“无限接近零岁的教育”这个说法。

因为很多实例证明,胎儿在妈妈
肚中孕育的时候就能接受不同的信息。

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
具有不同的个性。

教育不是始于出生那一刻,而是始于怀孕期间。

所以,如果以出生那一刻为中心的话,零岁教育应该涵盖它的之前(怀孕
期间)和之后(1岁以前)的这个段时间。

零岁教育,教什么
如何让零岁教育变得简单?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来思考零岁教育最
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才算是实现了真正成
功的零岁教育?
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家长如此推崇早期教育无非是想让自己的
宝宝变得更聪明,甚至成为天才。

的确,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
能够培养出天才,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起来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接受特别教育的孩子,会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惊人成绩,而产生其他“并发症”。

这些才华横溢的伟人们,他们的人生既
有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彩和美满幸福,也有曲折起伏以及与常人
不同的精神磨难。

以莫扎特为例,他身染重病,在父亲死后,生活窘迫,形同乞丐,在妄想和忧郁中英华早逝,年仅35岁。

贝多芬嗜酒成性,52岁得了黄疸,53岁吐血,57岁离开人世。

固然,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能够造就天才,但如果没有心性
和人品的培养,就无法给予天才幸福的人生。

所以我认为零岁教育不
但仅是为了培养聪明的宝宝,也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天才和高智商,零
岁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性和人品,我们能够称其为“心灵的
教育”。

知识性的问题能够通过以后的努力去补充,但是,心灵的问
题却不能补充,他会因为时机的错失而永远错失。

孩子的“特殊水平”
说到心灵教育,似乎让人觉得很难很难,其实它并不难。

因为每
个孩子都具有“类型理解”这种“特殊水平”。

我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才出生几天的婴儿就能分辨母亲的声音,
记住母亲的长相;幼小的孩子还不理解字,却能够指着"coca cola"的
招牌说出那是可口可乐。

我想,像这样让大人吃惊的事情绝对不会少见。

那是因为婴儿和幼小的孩子都具有原封不动的接受影像的“特殊
水平”,他们能发挥这方面的"特殊水平"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理解方
式存有着差异。

婴儿不但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理解自己的母亲,
而且还通过母亲自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
去理解自己的母亲。

对婴儿来讲,“母亲”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
母亲。

成人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时,是通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去认,然后才读出“可口可乐”,而幼小的孩子是将招牌上的字体作为一个
整体去看,然后读出“可口可乐"。

也就是说,孩子具有把事物作为一
个整体去看的水平。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类型教育
理论”。

“类型”一词来自英文“pattern”,婴儿通过“类型”,不
但能够理解声音和文字,而且还能够理解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

例如,母亲在说“谢谢”的时候,婴儿是把“谢谢”所包含的礼貌行为、氛围以及语言和表情等所有的内容作为一个类型去理解的。

也就
是说,婴儿在还没懂得“谢谢”的意思之前,他是把“谢谢”所涉及
的一切内容,如语言、行为和氛围等作为一个整体去接受的。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类型理解的积累称作教育的话,那么不论是
心灵教育,还是零岁教育是不是都能够变得非常简单和自然了?
让宝宝从小学会爱
现在,我们就以协助孩子从小学会爱的水平为起点,开始我们简
单的零岁教育之旅吧!
正因为孩子具有“类型理解”这种“特殊水平”,所以要让孩子
学会什么是爱,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向聪明的宝宝体现什么是爱
即可。

宝宝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家人之
间充满爱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出生以后,大人经常对婴儿温柔
地呵护。

这样一来,婴儿就能通过“类型理解”很容易地感受到家人
的爱,并对它实行吸收。

当然,婴儿这时候还不明白这就是“爱”。

不过当婴儿长大后知道“爱”这个词时,他就明白什么叫做爱,并通
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

这时候,他对爱的理解便不再停留
在对字面的抽象理解上,爱人便成为一种自不过然的水平。

但是,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没有接受到这种关于爱的类型教育,即使他以后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而且即使他心里明白也不会有爱的行为,因为他没有学到爱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