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住房保障政策解读

2020年住房保障政策解读

2020年住房保障政策解读
一、城镇住房保障的概念
城镇住房保障是指政府或企业通过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及发放租赁补贴和给予政策支持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及新就业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救助和扶持,以保障其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

二、住房保障的范围
我市住房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城镇低保、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以及其他需要住房救助的特殊困难家庭等七大类保障群体。

三、住房保障对象的具体条件
住房保障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市县政府制定。

市区2020年住房保障对象的具体条件:
(一)城镇低保、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1、申请人须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其他共同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或在本市实际居住且取得本市《居住证》。

2、收入限制标准。

低保家庭:全体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成员均享受城镇低保;
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800元(含)以下;
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7000元(含)以下。

3、住房限制标准:低保、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含)以下;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在本市无住房且租房居住。

4、家庭成员不得拥有机动车辆(两轮、三轮摩托车和残疾车除外)和经办企业(能证明实际收入少于限制标准除外)。

(二)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
1、申请人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或在本市实际居住且取得本市《居住证》;
2、具有全日制大中专以上学历,且毕业未满五年;
3、申请人年收入在31400元(含)以下;
4、在本市无住房,或父母有住房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租房居住;
5、在市区就业并连续缴纳社保1年及以上;
6、申请人不得拥有机动车辆(两轮、三轮摩托车和残疾车除外)和经办企业(能证明实际收入少于限制标准除外)。

(三)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
1、年满18周岁,在本市实际居住且取得本市《居住证》的非本市城镇户籍人员;
2、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7000元(含)以下;
3、申请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市无住房,且租房居住;
4、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申请时剩余合同期限满1年),且在本市城镇连续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3年及以上;
5、申请人不得拥有机动车辆(两轮、三轮摩托车和残疾车除外)和经办企业(能证明实际收入少于限制标准除外)。

(四)引进人才
1、具有市人社局出具的引进人才证明;
2、申请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市无住房;
3、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一年(含)以上,且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含)以上。

(五)需要住房救助的特殊困难家庭
1、申请人须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其他共同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或在本市实际居住且取得本市《居住证》。

2、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致使家庭实际收入低于人均27000元。

3、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含)以下。

4、家庭成员不得拥有机动车辆(两轮、三轮摩托车和残疾车除外)和经办企业(能证明实际收入少于限制标准除外)。

需要住房救助的特殊困难家庭根据核定后的实际收入不同,分别比照低保、低收入、中
等偏下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政策(包括轮候顺序、租金标准和租赁补贴等)。

四、城镇住房保障家庭中非本市城镇房籍家庭成员住房保障
城镇住房保障家庭中非本市城镇户籍家庭成员,如本人在户籍地无自有住房,享受与家庭其他成员同等住房保障待遇,包括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

城镇住房保障家庭中非本市城镇房籍家庭成员包括:住房保障对象的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岳父母)及单身子女。

五、取消公租房实物配租中户籍迁入的年限限制
新迁入本市城镇且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在公租房实物配租时,取消户籍迁入年限限制,统一纳入公租房实物配租范围。

六、住房保障面积标准
(一)市区2020年住房保障面积标准:
1、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

户均租赁补贴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

2、引进人才住房保障面积标准按照人才引进政策规定执行。

(二)各县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由各县政府制定。

七、住房保障方式
(一)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
所有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全部纳入公共租赁住房配租范围,按照轮候顺序分批进行配租。

(二)发放租赁补贴
城镇低保、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在实物配租轮候期间,按照规定发放租赁补贴。

八、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
(一)市区2020年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
1、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规定保障面积内部分免收租金,超过保障面积部分为建筑面积(下同)每月每平方米1元。

2、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规定保障面积内部分为每月每平方米1元,超过保障面积部分为每月每平方米4元。

3、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引进人才:规定保障面积内部分为同地段市场住房租金标准的60%;超面积部分执行市场租金标准。

(市场租金标准由产权单位提出意见,报市县住房保障部门和物价部门核定)
(二)各县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政策由各县政府制定。

九、租赁补贴标准
(一)2020年租赁补贴发放面积标准(人均建筑面积)
市区15平方米,含山县17平方米,和县15平方米,当涂县15平方米。

(二)租赁补贴发放标准(每月每平方米)
1、低保家庭:市区12元,含山县6元,和县9元,当涂县10元。

2、低收入家庭:市区10元,含山县6元,和县8元,当涂县8元。

3、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市区6元。

(三)发放年限
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的租赁补贴发放总期限不超过24个月。

十、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
(一)城镇低保、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家庭:
由户籍所在地县区政府或开发园区管委会负责。

申请人到户籍所在社区进行申请。

(二)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引进人才
1、在市、县、区开发园区范围企业工作的,由所在企业负责,申请人直接向所在单位进行申请,企业通过自建、集中租赁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

2、在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工作,以及非开发园区企业工作的,由户籍(或单位)所在地的县区政府或管委会负责。

由工作单位统一向单位注册地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十一、城镇同户家庭分户申请住房保障的规定
城镇住房困难居民家庭在申请住房保障时,成年子女结婚(包括离异、丧偶)后,已独立生活,但户口仍和父母户口同一户籍,成年子女可单独作为一户家庭进行申请,其父母的住房、收入及家庭资产不再合并计算。

年满25周岁的未婚成年子女,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十二、家庭住房的认定
家庭住房包括:承租或购买的公有住房、拆迁(或征迁)安置房,购买的商品房、二手房、集资建房,自建住房等。

已领取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拆迁(或征迁)货币化补贴的人员以及已签订住房安置协议的拆迁户,视为住房面积已达规定标准。

对家庭有违章建筑的,在违章建筑未拆除前不得申请享受住房保障政策。

十三、申请住房保障时,家庭原有住房处置年限的规定
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或个人,在申请前五年内将家庭自有住房转让的,已转让的原住房面积仍算作家庭住房面积;超过五年的,不再计算家庭住房面积。

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或因特殊事件判决赔偿等)而将自有住房转让的,不论转让时间是否达到五年,已转让的原住房面积均不再计算家庭住房面积。

将原有住房赠与给他人(不含社会慈善机构)的,不论何时申请住房保障,家庭原住房面积仍视为家庭住房面积进行计算。

捐赠给社会慈善机构的,不受处置年限限制。

十四、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工作实施单位
(一)市县区政府或开发园区建设(或筹集)并直接向保障对象分配的房源,配租工作由县区和开发园区住房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企事业单位自建或集中租赁用于解决本单位保障对象的房源,配租工作由企业自行负责实施。

十五、企事业单位解决本单位住房保障对象的保障性住房的来源
企事业单位解决本单位住房保障对象的保障性住房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自建保障性住房;二是向市县区政府或开发园区管委会(指挥部)集中租赁公共租赁住房。

企事业单位向市县区政府或开发园区管委会(指挥部)集中租赁公共租赁住房,原则上实行市场租金。

企事业单位分配给本单位住房保障对象时,具体租金标准由企事业单位自行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同地段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