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试题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此回答1-~2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宣敏儿独特的风格
②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技成果
③要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
在当前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整个季节循环去整体增暖。
这说明:
①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②真理随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③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指导实践④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④增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歌满曰: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这说明我国古代人民:
①认识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真实联系②节气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事实判断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已获得了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终极真理④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节气对应的诗歌都不少。
在文人墨客笔下,它们记载着四季变换,书写着农事与民生。
这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并享用着文化②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
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
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0分)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
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4分)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12分)(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10分)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4分)
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A
6.(1)①物质决定意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了从实际出发;(4分)②意识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
由于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了正确意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4 分)③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十四节气正确反映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
( 4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ff]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 (3分)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分)③中国“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的深亥彳认识、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它来自对祖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祖国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分)
(3)让二十四节气走进课堂,挖掘其科学价值和文化意蕴;把二十四节气的理念应用到养生保健之中;开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把二十四节气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之中。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不超过4分)
7.(1)通过教育等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
(3分)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要加以利用,同时剔除与当时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分)结合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科学,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承中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分)
(2)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1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分)随着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真理性认识也应该不断向前发展。
(2分)而且二十四节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其不具有普遍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有其局限性。
(2分)当然,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等其他领域还有其一定作用的。
(2分)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
(1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
(3分)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3分)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2分)如今仍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
因而说其在今天的作用微乎其微是不合理的。
(1分)(3)范例一:发挥名家效应,借力名人向国外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
范例二: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制作成电影、舞台剧等对外进行宣传。
范例三:举办“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每条建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