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美学思想(2)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 一。”《齐物论》
“德有所长而行有所忘。”人外貌的奇丑,不影响 内在精神的崇高与力量。
构成了以后道教呵佛教中的丑怪形象。
D大美无美
“大、天、至、真、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
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 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 “大音希声”“希言自然”《老子》
“天放”《马蹄》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 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 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 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渔父》
第四讲 庄子的美学思想(2)
四,庄子的美学思想
1,庄子的美学接受 2,庄子哲学与美学 3,庄子论“道” 4,体道与审美过程论 5,庄子语言论
1,庄子的美学接受
“以儒注庄”,“以佛解庄” “以庄解庄,以鸟养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 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 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 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
而止,委虵而处。”《至乐》
2,庄子哲学与美学
A否定艺术美
郭绍虞:“视‘文学’为赘疣,为陈迹,为糟粕” 的庄子思想何以如此巨大地影响到文学批评,并 “足以间接地帮助文学的发展?”
庄子思想并不导向哲学认识论,更不指向社会实 践,而是导向审美。
“《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不是以美和艺术作 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在谈到其“道”的问 题时,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的审美体 验和境界不谋而合。……《庄子》中所蕴藏的文 艺思想、美学思想,并不是以其结论的正确性取 胜,而是以其论述过程中的启发性、暗示性、触 及问题的深刻性见长。”
感觉、思考、体悟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 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 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 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
同于老子的“涤除玄鉴”
“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
A、审美心胸。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
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
3,庄子论“道”
超越又遍在。 徐复观“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李泽厚、刘刚纪“自由的精神境界即美
的境界”。 庄子之道=天=自然→山水(魏晋)→中
国美学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 当名。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 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 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 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 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4,体道与审美过程论
体道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从“忘”到“游”。
A、审美心胸。 B、心斋坐忘。 C、以物观物 D、齐物、物化 E、逍遥游 F、由技入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 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无为为之之谓天。 天者,自然之谓也。 故天者,万物之总名庄子的理想形象
美在于内在德行。
真人、至人、神人
残人、畸人、丑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 居焉。肌肤若冰雪,淖 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乎四海之 外。”(《逍遥游》)
C以丑为美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 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 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 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直至临终前,他还发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 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送”,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的宏阔议论。
B、心斋坐忘。虚静——一个深刻的艺术创作
心理学命题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 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乐,这不全了?
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常常以艺术的态度去去观察和品味人生, 善于从中发现诗意。
惠施有一个大葫芦,大得无物可容,庄子就建 议把它系在身上当做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江 湖;路旁有一棵椿树大而无用,庄子就说: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 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水》
感物方式不同:思维的与直观 的,认知的与体验的。
南华秋水图(仇英)
“知鱼乐”之辩
本文以故事为载体,以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方式讨论了
一个命题,由庄子提出这一论题:
庄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
鱼是快乐的?
鱼真快乐呵
惠子
按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 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对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你怎 么知道鱼快乐,那么你也不是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