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面试准备资料

最新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面试准备资料

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准备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1 《乡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作者是选择怎样的视角、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上述意义和感情的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从文学的本质来说,文学即“人学”,真正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总是力图在作品中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反映人类对自我的各种思考和认识,挖掘人性的各个层面。

那么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就不能像中国古时茶馆里听说书先生说书的茶客们那样,喝着茶水,嗑着瓜子,听着故事,图个新鲜、刺激、热闹,仅仅为消遣、娱乐,做事不关己的“看客”,而应该在情节之中去探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跟随甚至代替人物去经历一次次心灵之旅。

这些心灵体验有些可能是读者经历、品尝过的,有些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陌生、崭新的世界,但都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认识人性,认识自我,从而不由得开始思考“生命”、“人生”这样深刻、厚重的问题。

这样的阅读是促人自觉反省,助人心灵成长的高层次阅读,也才不辱文学之使命,回归到了阅读的本质。

小说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弄清小说的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仔细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尝试用思辨的眼光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比较阅读,以拓展阅读积累的视野,感受作品深层的文学艺术魅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初读感知小说中情节的动人之处,了解主人公艰险的处境和多厄的命运,把握小说的主题;细细品读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内容,感受人性的伟大;自主体会后交流感受,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小说,感受生命的伟大和人性的力量,体会到要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并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

这一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让学生在阅读经历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品味和反思加以实现。

兴趣导入,营造氛围学生有长期的阅读经历,小说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尤其受学生喜爱。

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爱的故事情节,很快就进入了小说的天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

把握情节,领悟主题学生读小说时往往关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之处,在通读一遍小说把握情节之后,回过头细读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通过品析,领悟小说讴歌生命的主题,感受到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力量,体验到生命强烈的存活欲望,认识到“人”的伟大。

细读品味,体会心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向心理描写,仔细品读中尝试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在想象体验中作一次心灵之旅,体会主人公在生死边缘顽强抗争的人性力量。

加深体验,掌握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受到启发,明白了读小说除了看情节发展外,更应关注人的命运、人性的表现,再次回忆自己读过的小说,重新体会印象最深的心理描写内容,发现新的阅读乐趣。

此环节中教师参与进去,师生同读同讲,课堂民主平等的气氛更鼓励了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创意阅读开展小组的合作探究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文学鉴赏审美水平。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的要求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方式1.通过三个层次的阅读来解读文本。

浏览略读,把握剧本的整体内容;扫描索读,结合重点语句抓文章主旨;精思品读,扣住关键段落和精要词句把握人物特质。

2.通过自主性的感悟来把握人物。

人物个性鲜明,在剧中引出众说纷纭,由她所激发出的思考将是多样化的、极具个性色彩的。

个性多样的感悟对会促成对人物更富深度的理解。

3.通过生活化的体验走进心灵。

以内引外联的方式,让学生凭借课文学习基础去关照生活,创设思考和表达的平台,发掘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走进真实生活中的人的心灵。

戏剧教学构思歌曲激趣,导入课文以《音乐之声》中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把话题引向课文。

全文总览,概括情节浏览全课,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全文大意,并简要交代剧本在表达上的特色。

研读剧本,把握人物围绕“玛利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研读,从“旁人眼中”的玛利亚和“真实”的玛利亚这两个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征。

勾联比较,评述人物联系当下影视作品中的相似形象——小燕子,结合剧本中人物对主人公的关键性评说,展开对人物的评述,进一步发现和把握人物的个性。

联系现实,引领生活由剧中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描述显示生活中的同类人物,发现生活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b.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

c.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d.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

e. 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f. 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a.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b.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c.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d.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

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

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探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

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

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

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

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

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

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由此及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解、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师:通过自学,大家还有哪些疑难字词句没有解决,请提出来。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几个形容词,如“苦”“劳”“饿”“空乏”,它们后面都接了宾语,请问我应该怎样解释这几个词?生11:大家要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的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

如“亲戚畔之”中的“亲戚”,现在是因“婚姻联成的亲属关系”,文中则是“亲人”的意思。

“所以”现在是表结果的连词,文中则是“用来”的意思。

师:很好。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句。

让我们一齐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