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國歷代名門的家訓經典句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劉備《敕後主辭》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邵雍《戒子孫文》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
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
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
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明)高攀龍《高氏家訓》■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明)楊繼盛《楊忠湣公遺筆》■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
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
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
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
……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
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
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
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
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範》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于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於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於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於晦者則明,養神于靜則安。
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
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于言而敏於行。
看來,若敏於言而訥於行,則小人一個了。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北宋)範純仁《戒子弟言》■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
小兒叫號,皆有不平。
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
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
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
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
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
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
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
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凡人行己,公平正直。
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一孝立,萬善從,是為肖子,是為完人。
凡人為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
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明)姚舜牧《藥言》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著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
“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
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苟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評: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讀書合算,在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求之於人不如求之於自己的大腦,二十五歲前應將基礎的東西全部學到手,將來發展就不可限量。
我的少年時光,浪費時間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沒有高人指點,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蠅頭小利上,應“勿深以得失為念”,否則,假如我現在是博士,我難道需要整日算賬過日子嗎?我為經濟浪費了太多時光,反過來是始終解決不了經濟問題,沒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根本。
這個問題今天對我仍有注意的意義,只有一個前提,保證身體健康,其餘都可不顧,我的教書職業已基本走到了盡頭,前面剩下的只是重複,而且還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來對準學習,再過三二年那真的是無回天之力了。
要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從點滴做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沉默緩畏,遇物和而有容,語言舉止務淹雅凝重,喜怒不形於色,然後可以為佳士。
(北宋)梁燾《家庭談訓》評:對穩重的人人們容易產生信任感,我以前有點嬉笑無度,今後要注意這一點,要想著說話,不要搶著說話,要舉止安詳大方,要內心純正專一淡泊。
要怕人說聰明、腦子好,不要怕人說蠢、笨、呆、癡、傻。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評:此為上乘養身之道!■才不宜露,勢不宜恃,享不宜過。
能含蓄退遜,留有餘不盡,自有無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
淡,恬淡也,泊,安泊也。
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看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人謂做好人難,余謂極易。
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喪。
常存此心,便是作聖之本。
■夜臥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
當審觀此身暫聚不久,既死之後,急急殮藏,蓋其敗壞不可堪見,方此之時,誰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勞神、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滅。
以此涉世,遇患鮮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評:也算是看破紅塵。
■余平生不肯說謊,卻免卻許多照顧前後。
評:一句話道出了不說謊的好處,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輕鬆的重要一條。
■做人要存心好,讀書要見理明。
■無哲不愚。
評:愚是外在的表現,愚是形似簡單實質大徹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規律的的表現。
■阿諛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
(明)姚舜牧《藥言》■做人最忌是陰惡。
處心尚陰刻,做事多陰謀,未有不殃及子孫者。
語雲:有陰德者必有陰報……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
”吾於斯語,夙夜念之。
■以忠信為心,出言行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鄉國漸信之,甚至蠻貊且敬服之。
由其平生之所積然也,故曰誠能動鬼神。
若懷欺挾詐,言不由中,行無專一,欺一二人將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實,事事以為不實,凡所接對,莫不猜防怨惡,將何以自立於天地間!每見年少之日,自謂智能,雖在父子兄弟間,說不從實,舉動詭秘,見惡親長,取賤鄉鄰,雖至老死,後人猶引以為戒,哀哉!■人子事親多方,只生事盡力死事,盡思二語蔽之。
■人家不論大小,總看此身起。
此身正,貧賤也成個人家,富貴也成個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為急,教子孫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孫者也。
■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
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閒即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語辭氣,最為要緊。
(清)張英《聰訓齋語》■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陸游《放翁家訓》■養身莫善於寡欲。
孟子■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
司馬光《訓子孫文》■夫謀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謀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處世不能百年,而乃僥倖於不百一不千一之事,豈不癡甚矣哉!■一家之事,貴于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傳家兩字,曰讀與耕。
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安家兩字,曰讓與與忍。
防家兩字,曰盜與奸。
亡家兩字,曰淫與暴。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遊不患寡,而患從邪。
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體懈如癱,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
是人也,鄉黨為之羞,妻子為之泣,豈可入吾祠,葬吾塋乎?戒石俱在,朝夕誦念。
(明)呂坤《孝睦房訓辭》■凡家不可太貧,太貧則難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則易淫……可以養生送死守家法長子孫而已。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是好人家……(清)張履複《訓子語》■人生豪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
事事應之,一事不應,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跡。
若平素儉素,見諒於人,省無窮物力,少無窮嫌惡,不亦便乎?(清)張英《聰訓齋語》■凡為人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
司馬光《居家雜儀》■女訓雲:家之和不和,皆系婦人賢否。
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溫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已。
何謂不賢,淫狎妒忌,恃強淩弱,搖鼓是非,縱意徇私,如此之類是已。
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為婦人者,不可不畏。
■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過剛,不可過柔,須適厥中。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公(張文節,宋真宗時宰相)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以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司馬光《訓劍示康》■厚葬於存歿無益,古今達人,言之已詳……至於棺柩亦當隨力……勿為人言所搖,木入土中,好惡何別耶?廣召鄉鄰,又無益于死者,徒為重費,皆不須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