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例失恋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失恋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失恋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意象对话是指心理治疗师在分析、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意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基础上,指导来访者对消极意象进行修改和调整或者诱导来访者想象出新的意象,是一种直接用想象中带有象征意义的图画进行交流的治疗方法。

本案例咨询师主要运用意象对话对其进行咨询,求助者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意向对话;抑郁;失恋1 案主资料1.1 人口学资料王某,女,23岁,未婚,大专毕业,在超市理货员,身高160cm左右,体态发育正常,父母经营一家旅游产品公司。

1.2 个人成长史来访者在家是独子,无兄弟姐妹。

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工作也是由父母安排,比较顺利安逸,在家中爸爸比较强势容不得反对意见,母亲性格懦弱。

父亲安排女儿相亲、找对象,女儿感到反感,经常会吵架。

从小有一位哥哥样的男孩一直陪着,一年前她跟那个“哥哥”告白,遭到拒绝。

1.3 精神状态面容憔悴,情绪低落,言语清楚,逻辑思维正常,人格完整、稳定。

1.4 身体状态来访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重病,母亲有轻微抑郁。

1.5 社会功能一年前开始睡觉经常睡眠,情绪波动比较大,易激惹,容易哭泣,怕黑,避免与他人接触。

最近只要有心烦的事就会用头撞墙。

1.6 心理测验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躯体化2.15,强迫症状2.5,人际敏感1.3,抑郁2.8,焦虑症状2.75,敌对1.75,恐怖3.61,偏执2.1,精神病性1.78,其他2。

2 主诉和个人陈述2.1 主诉求助者父亲:在家里容易与他人争吵不听他人意见,摔东西,偏激,容易哭泣,怀疑她有病。

求助者主诉:父亲不能理解自己,与我的意见不合,所以容易争吵。

一年前开始怕黑,不敢值夜班,担心难过,出现自残现象。

2.2 个人陈述自述:从小,我性格开朗,喜欢与一个男孩子一起玩,我称为哥们,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兄弟之情变成了爱慕。

每天想跟着他,那个男孩好像也发现了,渐渐的疏远了。

我决定在毕业之前跟他告白,那天我穿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条白裙子,也化了淡妆。

跑去跟他相见,结果男孩告诉我,希望我永远做他的好哥们。

我回去大哭了一场。

每次回想到他,心就开始绞痛。

大专毕业后,父母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超市理货员,很清闲。

但是我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感觉是被父母操控着。

工作中犯了错被公司主管批评,我总会责怪自己。

渐渐的以后出现不顺心的事我就会用头去撞墙。

另外家里给我介绍了一名男生,工作一般,家庭条件一般,但是是本科毕业,他的姐姐是我父亲公司的会计。

本来我去相亲也是父母要求的,我并不想这么快嫁人,可是在家里我明显感觉到压力。

父母一直强调这个男孩的学历。

我在学历这方面就更自卑了。

之后他们私下短信交流,这个男孩对我还可以,可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态度比较冷淡,父母知道了,多次说教,我索性把房门关上,与他们隔绝开来。

男孩也不再是开始的那种态度,对我进行嘲讽等。

我感到无助,更加讨厌自己、惩罚自己。

时间长了,父母老是怀疑我有病,所以帮我带到精神卫生中心。

3 咨询员的观察来访者衣着整齐,话比较多,比较外向,好辩。

但是在谈论一些事件的时候,比较沉默,性格好强。

4 评估与诊断4.1 初步诊断抑郁症4.2 诊断依据(1)该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稳定。

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1](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注意力低下、情绪低落、回避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上看,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现实事件引起,紧张反应强烈程度与处境不相称,但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有回避和泛化,对社会功能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病程标准来看,病程一年多,时间很长;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

4.3 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鉴别:按照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

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精神活动保持内在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症。

(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3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关的神经症”。

而来访者害怕对象主要是公共场合,表现出的焦虑是伴随症状,而非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引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反应对象被充分泛化,社会功能各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超过一年,社会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5 原因分析5.1 生物原因无特别生物因素引起,但是母亲有轻微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5.2 社会原因家庭教育方式:求助者父亲严厉强势,一直对她消极评价,使其自信心受挫。

经常干预她的生活和工作,导致其对父母行为产生反感。

感情经历:一直喜欢的男生拒绝了她,所以影响她之后的择偶观。

现实压力:工作不顺,常犯错,领导批评,自信心受到打击。

5.3 心理原因存在认知偏差:父母不能体谅自己,其他人也不注意自己,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一事无成。

个性方面:轻易否定自己,又追求完美,。

不善于与人沟通。

6 咨询目标与方案 6.1 咨询目标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帮助求助者调整心态,逐步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②指导求助者身心放松,改善其睡眠质量;③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增强自信。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求助者挖掘潜能,达到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

促使求助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方式,促进人格成熟,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

6.2 咨询方案(1)咨询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第三阶段(后期)―结束与巩固阶段。

(2)咨询主要方法及原理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和已有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意象对话,并辅以放松训练。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Imagery Communication Psychotherapy)主要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2]。

意象指在我们头脑中出现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比如梦中出现的各种想象。

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出现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一种意象。

秦源(2009)认为意象对话,是指心理治疗师在分析、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意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基础上,指导来访者对消极意象进行修改和调整或者诱导来访者想象出新的意象,这样一种直接用想象中带有象征意义的图画进行交流的治疗方法[2]。

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于催眠是一种下对下的操作技术。

7 咨询过程7.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然后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求助者临床资料,并形成初步诊断;在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最后,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意象对话,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该理论及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7.2 心理帮助阶段分阶段对其进行帮助,采用意象对话对其进行干预。

部分对话如下:咨询师:现在我们进行意象对话,意象对话是一种咨询技术,跟着我的指导语进行想象。

求助者:好的咨询师:现在想象你站在一个向下的楼梯口处,四周的环境忽暗忽明,想象到了吗?求助者:是的咨询师:好的,现在你往下走,你越往下,灯光越昏暗,还有五个台阶就到了楼梯的拐角处,5、4、3、2、1你现在已经来到了拐角处,现在转过去,你会看见一面镜子。

看到了吗?求助者:嗯。

看到了咨询师:好,这面镜子不想我们平时的镜子,镜子里的形象可能不是现在的自己,什么意象都是可以的。

告诉我你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什么?,求助者:看到了自己咨询师:精神状态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能详细告诉我么?求助者:镜子里的自己很颓废,蜷缩在一个角落里。

穿的是休闲的衣服和运动鞋。

咨询师:现在我希望你能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最棒的,站起来。

”然后对她会心的微笑。

你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发生变化是吗?求助者:是的,她站起来了,而且也开心的笑了。

7.3 结束巩固阶段每结束一次咨询,会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学会意象对话,学会放松,逐渐恢复自信。

8 咨询效果评估8.1 自我评估对一些事和人坦然了很多,不会钻牛角。

多跟父母好好沟通,不那么追求完美,撞墙行为也减少了,感到心里很舒畅。

8.2 咨询师评估求助者不再愁眉苦脸,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对一些事和人有了比较合理的对待方法。

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8.3 心理测验复测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躯体化1.35,强迫症状1.45,人际敏感1.85,抑郁1.44,焦虑1.43敌对1.55,恐怖1.91,偏执1.3,精神病性1.56,其他1.4。

【参考文献】[1]张志涛.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分析报告[J].天津:社会心理科学,2011.[2]秦源.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发展与现状[D].北京林业大学,2009,6.[责任编辑:汤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