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振弦这种等幅连续振动的工作状态,符合柔软无阻尼微振动的条件,振弦的振动频率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f 0 ——初始频率;
L——钢弦的有效长度i
p一-钢弦材料密度;
σ o ——钢弦上的初始应力。

由于钢弦的质量m、长度L、截面积S、弹性模量E可视为常数,因此,钢弦的应力与输出频率f 0 建立了相应的关系。

当外力F未施加时,则钢弦按初始应力作稳幅振动,输出初频f 0 ;当施加外力(即被测力——应力或压力)时,则形变壳体(或膜片)发生相应的拉伸或压缩,使钢弦的应力增加或减少,这时初频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因此,只要测得振弦频率值f,即可得到相应被测的
上式表示相应于单位应力增量引起基频的改变量,称为振弦的灵敏度。

由上式可见,要提高灵敏度最有效的办法是缩短弦长,同时在保证振弦能稳定起振的情况下,钢弦应力尽可能小些。

此外,采用细弦,减小抗弯刚度,也可以提高灵敏度。

但振弦应满足柔软无阻尼振动运动微分方程,故钢弦不能过短,弦长与直径之比应大于200,—般在300-400之间为宜。

4.3 温度影响
由于传感器零件的金属材料膨胀系数的不同,造成了温度误差。

为减小这一误差,在零件材料选择上,除尽量考虑达到传感器机械结构自身的热平衡外,并从结构设计和装配技术上不断调整零件的几何尺寸和相对固定位置,以取得最佳的温度补偿结果。

实践结果表明,传感器在-10 -55℃ 使用温度范围内时,温度附加误差仅有1.5Hz/lO℃。

4.4 稳定性
振弦式传感器是机械结构式的,它不受电流、电压、绝缘等电参数的影响,因此,零点稳定。

这是这类传感器的突出优点。

但若材料选择处理不当,由于残余应力、蠕变等因素,会严重影响传感器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振弦式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必须严格选择材料、工艺处理、加工方法
并进行时效处理,才能保证其良好的稳定性。

4.5 滞后性
由于振弦式传感器是机械结构式的,以钢弦为转换元件,存在滞后的特性,因此,只能适用于静态和不大于1 0Hz的准动态测试。

5. 振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指标
(1)回差:士0.5%(20士5℃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