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泉州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主厂区场地4#区吹砂回填总承包工程测量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承包商(章)单位名称: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日期:2014年11月02日目录1.工程概况及工程量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量 (1)2.编制依据 (2)3.作业前的条件和准备 (2)3.1.技术准备 (2)3.2.管理人员配置 (2)3.3.作业人员配置、资格 (3)3.4.作业仪器 (3)3.5.材料及设备 (3)3.6.安全器具 (3)3.7.工序交接 (4)3.8.其它 (4)4.作业程序、方法 (4)4.1.测量方案 (4)4.2.测量工艺流程 (4)4.3.测量工艺 (5)5.施工进度计划 (8)6.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质量通病预防 (9)6.1.质量目标 (9)6.2.质量控制及质量通病预防 (9)6.3.作业过程中控制点的设置 (9)6.4.质量标准及要求 (9)7.作业的安全要求和环境条件 (10)7.1.作业的安全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 (10)7.2.环境条件 (10)7.3.安全管理 (11)7.4.消防管理 (11)7.5.应急处置预案 (11)8.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12)9.附件 (12)1.工程概况及工程量1.1.工程概况本项目所在区域为4#区,即1#区东侧围堤、炼油项目主厂区北边界、小管廊及乙烯项目用地北边界的围合区块(简称:4#区),面积约1500亩,目前场地已完成吹填淤泥,预估吹填淤泥标高约+1.3米,4#区采用“吹填淤泥+吹填海砂+陆域回填土”的回填技术方案,在淤泥层上铺满土工布,然后吹填中粗砂至+3.0m标高,插打塑料排水板,最后分层回填土至标高5.8m。
本工程施工范围主要为4#区回填技术方案中的吹填海砂层、北侧围堤和插打塑料排水板部分。
本工程施工面积大,工期紧,施工定位困难等特点,为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前期工作应做好施工测量工作,进场后首先对业主所提供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然后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情况,以及本工程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施工测量放线方案;加设工程测量控制网,测设平面及高程控制点,根据本工程平面布置特点,拟在工程后方设置测量平台,以控制平面定位和标高控制点。
测量方案须在报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实施。
所有放样工作严格按照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并定期校核。
工程名称及相关单位1.2.工程量2.1.本工程的《招标文件》;2.2.本工程的《施工合同》;2.3.本工程的《施工组织总设计》;2.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2.5.《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2.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2.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作业前的条件和准备3.1.技术准备3.1.1.设计院图纸到齐、审核图纸。
3.1.2.图纸会审完毕,会审问题得到相应解决。
3.1.3.作业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齐全。
3.1.4.所需测量仪器配置齐全。
3.1.5.测量人员齐全到位。
3.1.6.施工方案编制完毕,并经相关方审核批准。
3.1.7.开工报告已报并审批完毕。
3.1.8 .吹填场地清理干净,具备测量条件。
3.1.9.对测量人员进行了技术和安全交底并进行了双签字。
3.2.管理人员配置3.3.作业人员配置、资格3.4.作业仪器3.5.材料及设备GPS测量仪、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及测量用装置性材料已经到货,经相关单位验收合格后,并符合设计要求具备测量条件。
3.6.安全器具施工安全用具统计表3.7.工序交接3.7.1.施工场地清理干净,具备施工条件。
3.8.其它3.8.1.施工场地及沟道平整、无杂物,保持整洁。
3.8.2.施工道路畅通,不得乱堆乱放,随意堵塞交通要道。
3.8.3.加强施工现场的成品保护。
4.作业程序、方法4.1. 测量方案进场后首先对业主所提供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然后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情况,以及本工程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施工测量放线方案;加设工程测量控制网,测设平面及高程控制点,根据本工程平面布置特点,拟在工程后方设置测量平台,以控制平面定位和标高控制点。
测量方案须在报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实施。
所有放样工作严格按照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并定期校核。
4.2.测量工艺流程4.3. 测量工艺4.3.1.工程测量控制微网的布设4.3.1.1.坐标系依据坐标系采用北京1954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9°;高程基点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
4.3.1.2.布设依据业主提供的首级或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网;工程施工图纸;有关的工程测量规范。
4.3.1.3.平面控制微网的布设工程测量控制微网根据现场情况布设成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
闭合点或附合点为业主提供的首级或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点。
工程测量微网的点位布设密度应满足施工现场的细部放样要求,导线技术指标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施工中根据工程需要,增加临时控制点,其精度应满足相应的等级要求。
4.3.1.4.高程控制网的布设高程控制网与平面控制网同步布设。
为便于保护,施工水准点尽量与平面控制点一致。
采用基本水准点和临时水准点分两级布设,基本水准点为控制整个施工区的主要控制点,与业主提供水准点进行联测,临时水准点按放样需要加密布设,施工中应少设临时水准点并保证其精度。
4.3.1.5.点位埋设工程测量微网的点位埋设采用预制或现浇砼桩,埋深不小于80cm,桩顶部预埋带有十字刻划的不锈钢或铸钢标志。
临时点位可采用块石砌筑。
4.3.1.6.工程测量微网的施测a、施测前首先对业主所提供的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性。
并将复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业主及监理工程师。
b、平面控制网测量采用双频GPS或全站仪进行观测,参照一级导线的要求控制。
高程控制网采用精密水准仪或双频GPS进行,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施工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按照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c、施工测量作业完成后,进行平差计算及内业资料整理,并将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并审批后作为各项工程定点放样和高程测量的依据。
4.3.2.测量控制点的复核、复测4.3.2.1.复核、复测范围测量控制点的复测范围包括用于工程施工控制的由业主提供的首级、次级工程控制网点,以及施工中布设的工程控制微网。
4.3.2.2.复测周期正常情况下工程控制网每个月复测一次,但当个别点位产生疑问或破坏时,应立即进行复测,并及时将复测成果报告监理工程师。
4.3.2.3.测量控制点的保护工程测量控制微网布设施测完毕,设置明显标志、围护等措施,对测量控制微网,以及施工范围内的首级、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网点进行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准确、完好。
若出现有偏倒、毁坏等现象除了追查原因外要及时进行恢复,并将检测成果报监理工程师校对、验收后方可继续使用。
4.3.3.GPS控制网及基站的设立4.3.3.1.GPS控制网的布设本工程施工水域采用GPS定位仪进行平面控制,建立GPS定位系统,设立陆上基站。
GPS网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现场布网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应有二点以上的点相互通视,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的应用。
根据陆上基站的布设要求,同时为了保证转换参数的可靠性和精度,控制网应同不少于四个不低于二等的国家三角控制点和两个不低于二等的国家水准点联测。
4.3.3.2.陆上基准站的布设布设陆上基准站应能覆盖施工区域,满足施工定位要求。
为保证陆上基准站正常工作,陆上基站要远离大功率电磁波源,尽量避免布设在电磁波污染严重的地点。
同时陆上基站的安装高度也应符合要求。
4.3.4.测量放样4.3.4.1.测量方法1)工序测量放样平面控制可根据现场的条件、状况选择以下方法:①运用GPS-RTK进行施放,然后用静态机校核;②运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施放,主要用于轴线和独立点位的放样。
2)高程放样:采用GPS和水准仪以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放样。
4.3.4.2.施工定位水上定位采用导标和GPS相结合进行。
吹填砂、排水板及围堤施工前,根据施工图纸,建立以结构轴线为竖轴,垂直部分为横轴的GPS自定义坐标系,并分别绘制定位网格进行控制定位。
4.3.5.原地面标高测量4.3.5.1.施工前对施工区域进行地形测量。
平面控制采用GPS定位系统,并作好记录。
4.3.5.2.测量前要先对测量仪器进行严格校正,对GPS接收机进行检验和比对,保证测量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测量时按计划线逐条测量,并防止遗漏。
测量完毕及时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并绘制测量地形图,发现有漏测之处及时进行补测。
4.3.5.3.测量放样流程测量放样流程图见下图:4.3.6.沉降、位移观测及施工监测为掌握工程施工情况,实行信息化施工和管理,应进行施工监测,以便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施工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施工步骤,安全顺利地进行工程施工.4.3.6.1.监测项目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陆域处理、围堤及外走马埭过程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陆域处理中的加、吹速度,并采取保证陆域、围堤及外走马埭安全的有效措施。
主要监测项目有:1)域处理结构层沉降监测;2)围堤的位移监测;3)吹砂管道跨外走马埭海堤相关位移和沉降监测。
4.3.6.2.吹填区沉降监测1)监测点位布置:布置4个地面沉降板;2)埋设时间和要求:吹填开始前设置于天然滩面上;埋设时确保侧杆与地面垂直,必要时采用10cm砂垫层整平;3)检测时间、次数要求:吹填加载期间每日监测一次,视沉降位移变化速率,监测时间及监测频次可适当调整。
4.3.6.3.围堤监测1)在施工期间,要密切注意堤身的沉降和位移,以及堤轴线的偏离,经常检测堤身断面和堤轴线的偏差,及时调整施工强度和修补施工缺陷,围堤上设置沉降、位移观测点各4个。
2)为保证围堤安全,应结合施工监测数据严格控制加载速率,控制堤身沉降量不大于30mm/d,位移量不大于10mm/d。
若出现接近或超过上述控制标准时,应加测2-3次/天,并降低围堤及吹填施工速率;若连续3天出现接近或超过上述控制标准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加荷;若停止加荷后继续出现接近或超过控制标准时,则应立即加荷堤外侧镇压棱体。
4.3.6.4.外走马埭海堤监测吹砂管线跨海堤处,设表层位移监测点80个。
4.3.6.5.监测成果要求沉降监测点布置图;沉降监测记录表;断面各点沉降量图;沉降量、沉降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沉降量与荷载、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测斜监测点布置图;测斜监测记录表;水平位移曲线图;围堤工程沉降、测斜监测成果报告等。
5.施工进度计划6.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质量通病预防6.1.质量目标测量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标准;测量精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6.2.质量控制及质量通病预防为保证该项目的施工质量,在施工作业中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和防范对策:序号质量事故预想预防措施1 测量仪器误差超标在测量前严格检查仪器,仪器要在校验有效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