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测功机系统(新软件)(2011)
测功机系统(新软件)(2011)
运行 功率(KW)
15 30 75 150 300 1000
中心高 重量 (mm) (Kg)
根据 实际 另定
注:此型号测功机,配置国产传感器、铸铁底板!
表5 表6
4
●电涡流测功机(高速大功率型)
型号
ZD50C ZD100C ZD200C ZD500C ZD1000C
测试范围
转矩(N.m) 转速(rpm)
≤ 5000
≤ 200
≤ 5000
连续运行 功率(W)
1000 2000 3000 5000 8000 8000
短时运行 功率(W)
3000 6000 8000 12000 20000 20000
中心高 (mm)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重量 (Kg) 75 75 80 120 140 140
3、主要技术指标
① 使用电源: 220V±22V 50Hz±1Hz ② 消耗功率: 100VA ③ 环境温度: 0℃-40℃ ④ 相对湿度: ≤80% ⑤ 测试数据精度:转矩——0.5% 转速——0.5%
输入电量表数据测试精度见电量表说明书 ⑥ 测功机测试范围及各项性能指标见表 1—7 ⑦ 水冷型测功机冷却水要求
5
② 测试精度高,测功机采用高精度的负载传感器和每转 60 个脉冲的转速 传感器 (也可选用每转 600 或更高脉冲的转速传感器,适合低速电机);
③ 整机灵敏度高,负载转矩稳定性和测试重复性好; ④ 无电刷滑环结构,气隙中无磁粉摩擦,使用寿命长(号称半永久性); ⑤ 操作方便,读数准确明了,仅调励磁电流即可改变电机负载。 4.1.3 适用范围:
当工作时,通过控制器提供励磁电流给磁粉测功机,磁粉测功机内部 线圈通电时则产生磁场,使内部磁粉按磁力线排成磁链,由磁粉链产生的 拉力变为阻止转子旋转的阻力,该力即为负载力矩,该力矩的大小只与控 制器加在测功机线圈上的电流大小有关,而与被试电机拖动测功机旋转的 速度基本无关。
6
4.2.2 特点: ① 测功机转子为实心鼓形转子,转子惯量小,承受离心力大,适用于
1、系统概述
测功机系统(微机型)由测功机控制器、输入电量表(直流、单相或 三相电量表)、微机、系统控制软件、接口以及若干台测功机组成(测异步 电机非稳定区还需配上测功机动态控制器)。它可以任意改变被试电机的负 载,测量出电机在空载、各负载点及堵转状态下的电机电压、电流、输入 功率、转矩、转速、输出功率及效率(交流还可测功率因数及频率)。
测试范围
转矩(N.m) 转速(rpm)
≤1
<30000
≤2
<25000
≤5
<20000
≤10
<15000
≤20
<10000
≤50
<10000
≤100
<10000
≤200
<7000
运行 功率(KW)
0.8 1 1.5 2 4 6 8 11
中心高 重量 (mm) (Kg)
180
65
180
70
180
75
200
测功机系统
——微机型
台州市光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目录
1、系统概述…………………………………………………………………………… 1 2、系统特点…………………………………………………………………………… 2 3、主要技术指标……………………………………………………………………… 2 4、测功机原理及特点………………………………………………………………… 5
≤50
≤12000
≤100
≤10000
≤200
≤8000
≤500
≤7500
≤1000
≤5000
运行 功率(KW)
15 25 50 150 250
中心高 (mm)
重量 (Kg)
根据 实际 另定
注:此型号测功机,配置进口传感器、铸铁底板!
表7
4、测功机原理及特点:
4.1 ZC 系列磁滞测功机 4.1.1 原理: 磁滞测功机是根据电磁力矩技术设计制造的制动式测功机(力矩机),
600
≤2
≤ 15000 250
800
≤5
≤ 8000
500
1500
≤ 10
≤ 6000
800
2000
≤ 15
≤ 6000
800
2000
≤ 20
≤ 4000 1200
6000
中心高 (mm)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130 150 180 200 200 200
重量 (Kg)
18 18 18 20 25 30 40 60 80 120 130 200
320
140
注:该种测功机适用于低速大力矩电机,如电动车电机类
3
●磁粉测功机(高速型)
表4
型号
ZF10B ZF20B ZF50B ZF100B ZF200B ZF200B
测试范围
转矩(N.m) 转速(rpm)
≤ 10
≤ 5000Βιβλιοθήκη ≤ 20≤ 5000
≤ 50
≤ 5000
≤ 100
≤ 5000
≤ 200
注:短时运行功率一般在 5 分钟内。上述所有测功机如选用 600 脉冲转速传感器时, 转速测试范围为 0-3000rpm;选用 5000 脉冲转速传感器时,转速测试范围为 0-300rpm
●电涡流测功机(高速小功率型)
型号
ZD1A ZD2A ZD5A ZD10A ZD20A ZD50A ZD100A ZD200A
测试范围
连续运行 短时运行
转矩(N.m) 转速(rpm) 功率(W) 功率(W)
≤ 0.01
≤ 30000
10
30
≤ 0.02
≤ 30000
10
40
≤ 0.05
≤ 30000
15
80
≤ 0.1
≤ 25000
20
100
≤ 0.2
≤ 25000
40
150
≤ 0.5
≤ 20000 100
300
≤1
≤ 15000 200
80
250
150
根据 实际 另定
●电涡流测功机(低速大功率型)
型号
ZD100B ZD200B ZD500B ZD1000B ZD2000B ZD5000B
测试范围
转矩(N.m) 转速(rpm)
≤100
≤3000
≤200
≤3000
≤500
≤3000
≤1000
≤3000
≤2000
≤3000
≤5000
≤3000
是对被试电机施加转矩负载并吸收其功率的转矩机,也是旋转力矩——静 止力矩变换器。转速传感器及转矩传感器都安装在测功机上,通过测功机 将被试电机的转速和转矩转换成脉冲信号和模拟信号,送至测功机控制器 显示;被试电机拖动磁滞测功机旋转时,电机输出的全部功率都被磁滞测 功机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借助散热器及外设冷却风扇将其散热。
根据磁滞测功机的结构特点可见,该种测功机适用于中小力矩而转速较 高的场合。如起动电机恒力矩带载起动、异步电动机、小功率直流电机、串 激电机及电动工具行业使用。尤其适合于各种电机的动态测试其特性曲线的 要求。 4.2 ZF 系列磁粉测功机 4.2.1 原理:
磁粉测功机是根据磁粉力矩技术原理设计制造的制动式测功机(转矩 机),是对被试电机施加转矩负载并吸收其功率的转矩机,也是旋转力矩— —静止力矩变换器。转速传感器及转矩传感器都安装在测功机上,通过测 功机将被试电机的转速和转矩转换成脉冲信号和模拟信号,送至测功机控 制器显示,被试电机拖动磁粉测功机旋转时,电机输出的全部功率都被磁 粉测功机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借助散热器及外设冷却风扇或水冷将其散热。
本系统软件运行在 WinXP 环境下,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具有手 动、自动、定点测试方式,即负载可手动、自动、定点调节,测试数据在 微机上显示,可自动绘制动态曲线(包括异步电机非稳定区)、自动生成测 试报告、自动进行合格判定,可自动保存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可以表格和 图形方式显示、打印,并以文件形式保存在微机中,几个不同的电机特性 曲线可在同一界面内比较,并可由微机直接控制被试电机运行及停止。测 试系统组成见下图:
工作时,通过控制器提供激磁电流给磁滞测功机,磁滞测功机内部线 圈通电时则产生磁力线,通过定子齿极、气隙、转子磁滞杯,形成一闭合 磁路,由于磁力线在齿凸极部分分布较密,齿间分布较稀,当转子旋转时, 磁滞杯上感应电势并产生涡流,涡流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转矩,该转矩 即为负载力矩。该力矩的大小只与控制器加在测功机线圈上的电流大小有 关,而与被试电机拖动测功机旋转的速度基本无关。 4.1.2 特点: ① 测功机转子为空心杯形结构,适用于低速和高速电机;
4.1 ZC 系列磁滞测功机………………………………………………………… 5 4.2 ZF 系列磁粉测功机………………………………………………………… 6 4.3 ZD 系列电磁测功机………………………………………………………… 7 5、系统连接、安装、校准…………………………………………………………… 9 5.1 系统组成设备之间的连接…………………………………………………… 9 5.2 软件安装……………………………………………………………………… 9 5.3 设置…………………………………………………………………………… 10 5.4 测功机校准…………………………………………………………………… 11 6、功能项…………………………………………………………………………………13 6.1 手动测试…………………………………………………………………………13 6.2 自动测试…………………………………………………………………………16 6.3 定点测试……………………………………………………………………… 20 6.4 手动试验(不联电脑)操作方法…………………………………………… 24 7、电机测试阅读器的使用……………………………………………………………… 26 8、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8 9、疑难解答 …………………………………………………………………………… 28 附录 1 ………………………………………………………………………………… 29 附录 2 ………………………………………………………………………………… 30 附录 3 ………………………………………………………………………………… 31 附录 4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