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


上 品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概况
创 立 期
曹魏
将品评人物、选拔官吏 的权力由政府所有
士族独占上品,成为巩 固门阀的工具;士庶严 格区分
两晋
成 熟 期
衰 落 期
南北朝
社会混战,士族势力衰 落。选举“不限资荫, 唯在得人。”
科举制

1、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儒林》中已有举 秀才、问方略、试经义而中第的例子。 科举制在隋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它与其他选官制度 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切以程文法为去留”。隋朝科举的科 目不断增多,由开皇末年到大业年间,从两科增为十科。 但是隋朝科举制仍然留有察举制的痕迹,不具备后世科举 中的固定程式。

2、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行的 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和诸侯国内的 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 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 田地,也世代垄断官职。 世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 宗 卿 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 以血缘为纽带 法 固定下来 制 分配国家权力 制 分 封 制



其他选官之法
01 02 03
荐举保任 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 征辟 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国子监生
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
04 门荫
05
赀选 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获得
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比前 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清代称为荫叙。
(4)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县试、府试、 院试成为秀才方能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形成了“童、乡、会、 殿”四级。
考试内容:八股文
殿试 会试 乡试 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 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 书、知县(清朝) 录取后为贡士 录取后为举人,取得做 官资格
察举制

1.察举制的确立 察举制的发展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乡里选举制度, 从乡 民中选拔模范驯从教化、德行道艺优良者担任大夫以下的官职。 在汉朝,统治者意识到军功出仕的选官方法在战乱纷繁的 时期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战争中的勇力并不能替代 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智能;并且因军功而起的大臣通常使君主感 到难以驾驭,为此从文帝开始,统治者吸取了古代的选举思想, 正式确立了察举制度。地方按照皇帝举荐的科目来如“贤良”、 “孝廉”、“秀才”来推选人才作为官吏。有所不同的是,察 举制所推选的人才并不止于乡吏,而是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官 员。察举制主要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亦有所沿用。
(2)两宋科举 两宋科举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 代。与唐朝科举相比,在打击结党营私、扩大统治基础上 的力度更大。

确立殿试 旨在打破座主、门生关系,避免舞权作弊。形成了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同时规定“凡与 殿试者始免黜落”,已达到笼络书生的效果。

取士不问家世 禁断公荐,禁止官僚乞赐科名; 设立“锁厅室”、“别试”限制世家子弟入
九品中正制
1、兴起原因 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流徙,考详无地。
其二、累世公卿中既是豪强地主,又是鸿儒名士,他们把 持舆论,对官府察举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打破名士集团垄断选 举的局面,防止结交托请,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2、具体内容:在各州、郡、县择贤 中 上上、上中、上下 有识鉴者为大、小中正,区别人物, 定为九品。人物的品级还因其现实 品 表现而有所变化。中正所定品级是 下 中上、中中、中下 授官的凭据。三品以上能够进入仕 途,三品以下皆为卑品。但在门阀 品 制度之下,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下上、下中、下下
童试
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 得乡试资格
注:举人除参加会试外还可参加拣选、大挑、截取做官; 中会试副榜者可酌情授官。

3、清末科举的终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巨创之后, 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辛”“科举”清光绪帝在 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颁行上谕宣布科举改制,标志 着清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考试内容上容纳了 新学,以为国家求取具有“实学”的“真才”。 1905年宣布停废科举。在此之后的为庆祝慈禧大寿而重开 的癸卯乡试和甲辰科会试成为了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 举考试。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科举制度随同封建王朝一齐 湮没在中国历史当中。
世卿制

1、世卿制的出现 世卿制的实行主要是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官员由王 或后任命,官职世代相袭。正如清人余正燮指出:“太古 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王朝或诸 侯国的重要行政长官由至亲贵族充任,血缘、亲疏是任命 的标准。这种选官职是具有明显的“家天下”特征,所反 映的政治原则便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因此在这三个朝 代,几乎没有一个庶人能够跻身卿大夫之列。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彭淑媛 201470050331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一、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 二、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选官职制度的意义
一 .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
选官制又称仕进制,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规 程。因此这是在国家产生后才出现的,也就是在夏商周时 期开始出现中国选官制度。在此之前的部落中出现过的选 贤的方法,例如“禅让制”,则可称为中国选官制度的萌 芽。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
2、察举制的发展 两汉时期,察举制经过了以下变化:
汉文 帝 汉武 帝 西汉 后期
东汉
从现任官吏中 “举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者”
以儒术取士; 范围扩大到布 衣之士;增加 “孝廉”、 “秀才”等科 目
按人口比例察 举;官吏富豪 子弟居大多数
限年考试法; 察举在先,考 试在后

3、察举制的利弊 利 第一,打破家庭出身的束缚,扩大人才的来源。 第二,官吏任免权由中央专管,有利于中央集权。 第三,设立多种名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 弊 第一,为求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者屡屡发生。 第二,缺乏严密的考核机制,官员易徇私舞弊,贿选之 风盛行。 第三,“门生”、“故吏”与荐主结党营私,垄断仕途。




二.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苏轼曾总结 为:“三代以上处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 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 出于科举。”因此,总体上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 经梨了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阶段。 九品中正 制
世卿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任用管仲 “三贤之法”



“夺淫民之

“为人君者
操契以责其
任用百里奚“选练举贤,任官 奖励军功 使能";“节俭财
禄,以来四
“招贤之制”
用,察度功能”
方之士”
名”
战国时期,出现了 特有的官职,“客 卿”——即“以诸侯来 者,其位为卿,而以客 礼待之。”客卿制是由 “宾客”率兵出征,通 过战场的实际检验,获 得显赫军功后便拜为卿、 相。这种制度结合了 “以客出仕”和“奖励 军功”的特点,标志着 战国时期选贤制度的完 善,世卿制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
入仕资格
06 07 08
军功 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伎术入流 担任伎术官,如医术、占卜、图画、工巧等。
吏员出职
吏员考满后 ,可由低等吏职升为高等吏职,然后任官。
09
获盗赏官 元朝开始设立。
三、中国选官制度的意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袭到选贤的转变,为国家的治 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制度经历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为庶民进入上 层社会打开了一条通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稳定,缓 和阶级矛盾。 中国科举制度,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重大借 鉴意义,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成为近代禁锢人民思想、维护腐朽的专 制统治的工具,尤其是八股文使读书人陷入空文,在一定 意义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科举制的发展
(1)唐朝科举 唐代继承了隋朝科举并,将其制度化,几乎年年开考 。在科举 考试的选拔层次、国家主考的级别、考试内容及方法、考试科目的划 分、考试程序的制定、录取后何时授职及起点官阶等方面都作了艰苦 的探索,对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具有奠基之功。

唐朝科考选官程序:
选士
生徒 学校考试 合格 省试 及第 取得出身 (做官资格)
选官
铨选 (四才、三实) 不 合 格 合 格 出仕
乡贡
觅举 乡、县 逐级考试
论荐

唐朝科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开元礼、童子 科、道举、三 礼、三传、史科、制举

考试体例: 口试、帖经、墨议、策问、诗赋

唐朝科举的作用:
吸收寒人入仕,扩大统治基础; 中央掌握九品以上官吏的任命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束缚思想,限制读书人的个性发展

严格考试制度: 隔绝考场 严格搜身、“锁院” 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

实行“恩科”
即给多次应省试、殿试不仕的人“特奏 名”,广泛吸取下层知识份子参政。

科场文体
以经义代替诗赋,避免因出韵而落黜的 现象,选拔实用型人才。
(3)元代的科举
考试内容:朱熹的 《四书章句注集》

元代科举的正式颁行是仁宗黄庆二年(公元1313 年)。元之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 试、御试三级。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 进行。
按照宗法关系 进行层层分封

3.世卿制的衰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为了争霸,求 贤纳士成为了各诸侯提高实力的重要手段。原来的贵族不论是 否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凭借宗法和血统的关系,便世代霸占 官职,享受爵禄,因而也滋生了在其位不谋其事的行为。为了 达到富国强兵,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养士之风盛行。 因此打破世官,确立任用贤才的选官制度成为了当时的必然趋 势。诸侯国具体事例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