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三国城建考察报告温州市城建考察代表团2013年6月23日至7月4日,副市长王祖焕率领温州市城建考察团一行6人,赴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欧洲三国进行城建考察。
考察团考察了苏黎世、日内瓦、维也纳、萨尔茨堡、布达佩斯、恩特拉肯等大中小城市的城乡面貌建设与城镇公交、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了座谈交流。
三个国家清新的空气、漂亮的景观,以及高超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三国基本情况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三国相连,都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
瑞士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00万。
瑞士美景天成,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斜穿而过、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点缀全境、森林茂密葱郁。
奥地利经济发达,是中欧大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交通枢纽。
国土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800 多万人口,山地占70%,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横贯境内,美丽的多瑙河蜿蜒流淌,盆地、丘陵、高原,依次过渡,再加上两个很大的湖泊,到处山清水秀。
匈牙利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农业占重要地位。
国土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90多万。
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萨河纵贯全境,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和丘陵。
二、三国城乡建设特点考察团这次走访的城市规模都不大,人口没比温州多,城区面积也没比温州大。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城市的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跟温州相当。
因此,他们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特色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公共交通四通八达这次走访的大中城乡的公共交通都非常发达。
苏黎世、日内瓦有一半的居民都没有自己的小汽车,超过60%的居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
维也纳有41%的家庭没有私家车,71%的人选择搭乘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非公共汽车在维也纳交通总量中所占比例仅为29%。
布达佩斯同样有70%的居民依靠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一是超前规划。
苏黎世、日内瓦将等城市通过规划,把公共交通作为当地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将小汽车作为旅游、娱乐等弹性出行的交通方式。
人口不到50万的苏黎世的公共交通每天运送旅客85万人次。
日内瓦人口只有19万,而他们的公共交通服务人口达40万。
即使在高峰时节,乘车也不拥挤,公交运力常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为方便市民,主要地铁线24小时运行。
目前,这些城市仍在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
瑞士的几个城市都明确未来几年继续大力发展有轨电车。
维也纳明确提出将有轨电车、地铁等轨道交通确定为未来公共交通的骨干,该市目前拥有5条地铁、28条有轨电车、90条公共汽车线路。
到2020年,将继续减少私家车出行率至25%,整个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将提高到75%。
其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都在不断延长。
布达佩斯的轨道交通虽然在公共交通线路总长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城乡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着“主动脉”的重要作用。
该市的3条地铁线路,日载客量占全市日客运量的30%左右。
有轨电车是仅次于地铁的第二大公交工具,虽然速度不快,但是线路比较多,班次也相对密集。
每列有3节车厢的有轨电车可载客400人。
在每条电车轨道上,每1.5分钟便可通过一列车,一小时的载客量可达1.6万人。
二是科学管理。
苏黎世、日内瓦的城乡公交系统以有轨电车为主。
有轨电车的线路布置在道路中央,站台结合人行道、交叉口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与社会车辆的交通冲突,提高了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率。
而且有轨电车的线网密度非常高,道路除了中间布置上下行有轨电车外,单方向基本只剩一个机动车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交优先的理念。
而在CBD 地区,更是只许有轨电车线路和公共汽车通行,其他机动车不能进入。
在布达佩斯,双向4车道以上的道路明确划出公共汽车专用线。
在以两车道为主的路网中,明确规划出了好多“主行线”,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则尽可能放在“主行线”上。
在容易堵车的路段,则专门建设或划定公共汽车专用的单行线。
在单行线路段,也充分考虑公交优先的原则。
三是方便快捷。
布达佩斯的公共交通网络已覆盖城乡的各个角落,每栋住宅楼的500米之内便有公交车站,市中心则做到了居民出门不超过300米,就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居民在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车站之间换乘,所走距离一般不会超过100米。
由于公交优先的原则得以实施,全城的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基本可以做到正点准时。
居民乘公共汽车到某处,“晚点”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就像乘地铁一样准时可靠。
维也纳市以地铁为主干,在地铁的重要站点之间,又以有轨电车和公汽为辅线,编织出一张疏密得当、全面覆盖的公交网络。
在市区任何一个地点,200米内必有公交站点,随便搭上一路公共汽车或有轨电车,几分钟后就可以到达一个地铁站,平时两分钟左右一班的地铁很快可以把你带到另外一个站点下车,走上几十米,另外一条线路的地铁转眼即到,转车之后很快把你带到目的地。
即使住在低密度的住宅区,也可以不开私家车。
(二)绿景风光浑然天成这次走访的城乡,在规划布局上,都充分利用山水和田园等自然条件进行绿化建设。
一是依势建绿。
这次考察的一些城市在房屋建造上充分利用现状的山地、森林、农田和水系,严格控制视线走廊,从而从各角度都能看到高山和湖泊,使城市好像建在绿地中。
如站在维也纳高处,视线穿越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由各种针叶林植物组成的天际线,随地形变化,跌宕葱茏,整个城乡的绿景风光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二是因地建绿。
在这些城市里,充分利用内部各种空间进行绿化建设,除了房子和道路,凡有空地之处,皆绿草如茵,百花争艳。
一些城市里大公园不多见,但是街头小绿地却随处可见。
一小块草地,几棵大树,几张桌凳,一间小咖啡馆,就是一个街头小憩的地方,大的几千平方,小的一两百平方。
在维也纳,市区内处处林木苍翠,景色宜人。
特别是大小1000多处公园,保证了人们居住、工作环境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维也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近70平方米。
另外还通过庭院绿化、屋顶绿化、窗口绿化和建筑物立面的绿化来改善局部微环境,点缀城市空间。
考察的这些城市的建筑大多是独立的低层结构,每栋建筑之间或通过黄杨、紫杉等绿篱连接,或通过棚架绿化形成连续的绿化效果。
特别是这里家家户户的窗口绿化、阳台绿化,风格各异、形式多样。
特别是重视乔木的种植,城市多大树和老树,年龄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冠大,树木高,几棵树就可以覆盖一个街区。
三是多措管绿。
为保证城市绿地的绿量和质量,各个城市都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如,奥地利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和“景观社会规划”,保护维也纳的绿化建设。
在关乎城市公共空间绿量和功能问题时,采取的首要政策是将民众的公共利益、绿化环境的保证放在首要位置。
如遇规划变动,则按社会自治原则,召开公众听证会,进行意见咨询,而非政府管理部门包办代替。
同时,为保护维也纳的大片绿地,奥地利近100年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使维也纳的森林资源、国家公园、绿带等,得到了充分保护。
(三)老城新城和谐共存这次走访的城市,几乎都由古色古香的老城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两部分组成,历史遗迹与新的城市是浑然一体的,从城市高处眺望,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世纪城市的韵味,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和谐统一。
一是充分发挥老城功能。
与国内对古城资源仅作为旅游景点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开发不同,中欧国家的老城与新城一新,积极发挥着原有居住等功能。
比如,苏黎世仍保持着古城风貌,在其老城核心地带,沿着小街小巷,老建筑、广场比比皆是,人们在古老的步行街进行户外休闲游憩。
又如,日内瓦老城区保留了欧洲著名的新教教堂——圣皮埃尔大教堂、加尔文创建的日内瓦大学等众多古建筑;店铺以出售古玩、书籍和餐饮为主。
二是严格保护。
为了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系统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每个城市都有严格的老城保护计划。
瑞士政府明确,建设改造修葺内部设施可以现代化,但外观必须保持原风貌。
瑞士的许多古城堡和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成为收藏和传承历史的“交汇点”。
苏黎世规定,城区建筑形式必须为传统坡顶形式。
日内瓦市规定,所有的建筑物,但凡超过100 年前建造的圣彼埃尔教堂的高度,就拆你没商量,并且永远取消违令者买房盖房的资格。
如果是在日内瓦湖畔盖房子,限高更厉害。
维也纳、萨尔斯堡等奥地利城市规定,老城区内的每座建筑物必须保持其百年之前的原样,即使遭受火灾等被毁坏,也必须在原址按照最初的建筑图纸重新建造一座基本一致的建筑物。
老城区的规划土地一般不允许挪作他用,即使有新的建筑,其高度也绝不允许超过原有的老建筑。
老城区建筑外墙一律以浅色为主调,或浅黄、或浅灰等,每隔一段时间由房主出资粉刷出新。
(四)垃圾处理有效彻底奥地利和瑞士两国都采取垃圾直运,是世界上垃圾处理最有效、最彻底的国家之一。
一是着力基础设施建设。
瑞士大街小巷的住宅门前一般都有黄蓝黑绿四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上面贴有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
这些垃圾桶形状像罐,大部分埋在地下,地面上只露少部分。
桶内装有一只很大的塑料袋。
环卫工人将整袋垃圾直接放到环卫运输车上。
瑞士各城市的垃圾运输车、清扫车很多,连人口只有1.9万的小镇沃韦市也有15辆。
因为清运及时,街头垃圾桶周边都非常干净。
在维也纳街头路边,规划布局着摆放整齐的分类回收的垃圾箱,这些垃圾箱全部采用地埋式,垃圾箱周边也非常干净。
同时,维也纳的垃圾处理工艺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其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建在市中心的维也纳广场, 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那里既是垃圾焚烧厂, 又是远程供热中心,没有异味、没有噪声、没有灰尘, 只有浓浓的艺术氛围。
二是严格依法管理。
在瑞士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有完善的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垃圾的定义、归集、处理、再利用、处理费用支付、政府与私人机构的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
瑞士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凡分类的垃圾不收费,不分类的垃圾收费。
分类后的垃圾被送到焚烧炉焚烧,只有很少的垃圾被填埋。
三是重视宣传教育。
维也纳市政部门非常重视垃圾处理的宣传工作, 他们开设垃圾电话专线, 专门解答居民对政府推行的垃圾政策提出的所有疑问; 开展上门咨询业务, 并设立流动咨询站; 向市民印发垃圾小指南手册, 发放到每家每户; 在小学校提供宣传材料, 从小孩的思想工作开始做起; 开展一些户外活动, 动员居民们参与到垃圾的治理中。
三、几点建议虽然这次考察时间并不长,但由于事前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在考察中注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同志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我市目前正在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力度,考察团认为中欧这些城市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加以学习利用。
特别是其重视保护优美的景观环境和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及相应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进行严格控制的方法,这些在我市今后的公共交通建设、美丽社区打造、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