㊃信息管理㊃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周彬㊀蔡敏芳㊀孙娟㊀童俊东㊀赵雪飞㊀庄伟㊀㊀DOI :10.3760/cma.j .issn.1000-6672.2016.04.015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2A616)作者单位:430022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周彬㊁蔡敏芳㊁童俊东㊁赵雪飞㊁庄伟);无锡曼荼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孙娟)通信作者:童俊东,Email :26523875@qq .com㊀㊀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全程化㊁多角度的区域医疗协作共同体㊂远程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以其 便捷㊁高效㊁质优㊁价廉 的服务优势,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㊂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具有丰富而优秀的医疗资源㊂2011年8月建成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连接了省内外近50所医疗机构,是 武汉1+8城市圈 医疗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㊂2014年底,在远程医学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连接省内8所协作医院,形成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的四级远程医疗协同服务模式,扩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内涵㊂一㊁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远程医疗通过对数据㊁文字㊁影像资料等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㊁传输㊁处理㊁存储和查询,实现专家与患者㊁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咨询㊁会诊㊁教学等信息服务及其他医疗活动[2]㊂其中,患者病历对医疗协同期间医生对病情的确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我院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的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整合分散在我院和协作医院内多种异构信息系统中的临床数据,结合标准化的公共代码字典,以患者为中心,汇总并进行梳理,从而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实现本院与协作医院之间患者临床信息的统一存储㊂在开展医疗协同时,根据不同的权限许可,实现协作双方对患者病历的共享浏览㊂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见图1㊂(一)远程管床:基于远程协同平台和数据中心,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的共享,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㊂我院医生在得到协作医院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软件模块,在本院就可以直接下达所管患者的临床处置意见,而远端的医务人员负责执行,从而达到远程管床的目的㊂(二)远程会诊:会诊双方的专家通过远程信息系统,共享上传的患者病历信息,再通过高清音视频信号图1㊀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图面对面 地实时交流,将会诊结果(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作为参考,写入共享的电子病历会诊意见中㊂对于有时专家时间不充裕或邀请专家困难,不能及时开展会诊;或病情不急迫或过于简单,不需要专家到现场等情况,可以采用离线会诊功能,先由申请医生提交会诊申请和病历资料,会诊专家非实时浏览患者临床资料并写出会诊意见,申请医生再浏览会诊报告㊂离线式会诊不需要会诊双方同时在线,节约了彼此的时间,方便处理患者单一的疑难病情㊂(三)远程预约和双向转诊:我院建立了统一的号源池,开展通过远程中心㊁电话㊁网络㊁社区㊁银行等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业务㊂基于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协作医院,可以共享我院的门诊和住院资源㊂协作医院的医生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遇到疑难病例时,可以直接通过平台预约我院的专家门诊和住院服务㊂我院的服务人员在收到上传的患者信息后,将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专家或住院科室,再通过平台反馈预约成功的信息㊂预约患者持身份证来我院就诊,减少了排队以及重复检验检查的负担㊂这种跨院预约诊疗服务,为疑难患者打造了就医的 绿色通道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患者的欢迎㊂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我院与协作医院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双向转诊机制㊂患者小病去协作医院就诊,若遇解决不了的病情,通过会诊后,能够迅速上转到我院;危重患者在我院进行手术或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至协作医院进行后续的康复㊂这样既可以解决协作医院医疗资源闲置问题,也可以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从而使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更多㊁更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实现小病属地解决㊁疑难杂症转往上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的目标㊂(四)远程教学:为了完善与深化分级诊疗的层次与内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我院定期组织专家对协作医院的医务人员开展教学活动,将最新的医疗技术及服务理念展示给协作医院,帮助其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㊂培训内容涵盖了教学㊁病例讨论㊁手术观摩㊁护理示教等,同时对每次在线培训课程进行录制㊁整理,便于后期的随时点播,形成培训知识库㊂(五)远程门诊:远程医学中心人员安排我院有资质的专家及知名教授,定期开展远程门诊服务㊂专家排班表共享在协同平台上,方便协作医院医务人员组织相关患者选择就医,使其在当地也能得到我院号源紧张的专家门诊服务,提高了协作医院的声誉,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造了条件㊂(六)远程查房:医学查房是常用的临床手段,是及时诊疗患者㊁培养人才和总结经验的重要途径㊂通过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定期开展远程查房,形成了我院与协作医院之间 科室-科室 的紧密联系㊂协作医院相应科室选择一定数量的病例,由我院专家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讲解发病机制,开展病例讨论,提出诊断意见或进一步治疗计划,对患者的合理用药㊁手术方案等进行业务指导,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㊂二㊁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成效目前,我院已经同省内8所医院开展了医疗协同服务㊂到目前为止,共开展了300余次远程会诊㊁50次远程教学查房㊁45次手术转播㊁36场次远程培训和示教,通过协作医院预约来我院就诊的患者有100余次,我院下转患者有30人次㊂通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减少因地区差异㊁贫富差距等造成的医疗水平不平衡,使患者用负担得起的价格获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了区域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效提高了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3]㊂(一)方便患者,缓解 看病难㊁看病贵 ㊂通过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患者在协作医院就可以享受到我院的专家诊疗,一方面节约了患者的时间,省去交通㊁食宿㊁家属陪同等额外费用,降低了就诊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诊断和治疗的延误,降低了就医风险㊂(二)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扩大医院业务辐射范围㊂依托我院,以大带小,实现与协作医院之间专家㊁设备㊁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形成多级医疗协同模式,改变目前 小医院吃不饱㊁大医院吃不下 的局面㊂突破时间㊁空间的限制,将医院的优势学科㊁知名专家㊁医疗理念㊁管理模式等在区域内辐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4]㊂(三)提升中小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㊂现代医学发展越来越快,水平越来越高,各类医疗服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步伐㊂远程会诊的过程,其实是专家对基层医师一对一的实例教学与指导过程㊂基层医师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㊂(四)创新对口支援新模式㊂我院承担着繁重的对口支援任务,按国家㊁省市等相关部委要求,每年要派出一批专家到基层医院驻点帮扶,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㊂通过医疗协同平台,我院专家在本院区即可调阅到帮扶医院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把远端患者如同自己病区的患者一样加以管理,创新了对口支援工作模式,减轻了外派专家的压力,同时也便于扩大帮扶范围㊂三㊁体会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要遵从远程医学信息系统标准,实现远程医学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互通,灵活架设远程医学网络,保障远程医学系统的安全[5]㊂(一)数据的采集与安全:医学资料采集与交换,是远程医疗中一个基础性的㊁不可缺少而又至关重要的环节[6]㊂协作医院与我院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连接分两种,一种是通过湖北省卫生信息专网,在出口端安装防火墙连接;另一种是通过互联网,采用虚拟专网(VPN)技术连接㊂在其前置服务器上安装数据采集工具(ETL),定时或实时上传到数据中心㊂前置服务器上还装有中间件,通过服务调用,进行实时数据交换㊂对于仅开展远程会诊业务或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医院,前置机上仅安装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客户端,需会诊的患者资料上传到数据中心存储㊂这样的采集与交换方式,均能确保数据和各自系统的安全㊂(二)数据集成: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集成本院和8所协作医院的异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在进行医疗协同时,基于患者实时共享㊂经调研发现,各医院采用的信息系统异构度非常高,各医院信息中心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最初考虑让各医院自行进行标准化数据上传的方案可行度不高㊂因此,实施方案调整为由我院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并承担各医院数据的清洗和标准化工作㊂㊀㊀㊀(三)患者隐私保护:为确保患者病历资料的安全与隐私,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使用采取分级授权的方式㊂只有有权限的工作人员,才能查看患者的病历㊁检验检查结果㊁手术记录等临床资料㊂历次会诊全程录制的影像,也需经过特别处理,便于后期归档与教学㊂(四)落实配套制度:根据国家历年关于远程医疗工作的文件精神,远程医学中心制定了与医疗协同有关的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明确远程协作各方的权利义务㊁医疗责任认定㊁患者隐私保护规范等㊂此外,需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申请将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畴,减轻百姓负担㊂(五)系统兼容性:系统的兼容性是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㊂我院开展远程会诊时使用的视频设备,能够兼容国内外高㊁中㊁低端及软视频的产品,各协作医院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财务状况进行终端配置,避免因为投入的问题限制远程医疗协同的应用㊂良好的兼容性既能够增加接入终端的数量,同时也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支持随时随地开展远程医疗协同㊂(六)长效运营机制: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正常运转,需要对众多的设备进行维护,需要租用运营商的网络完成互联互通;同时,参与医疗协同服务专家的劳务价值也应该得到体现,整个运营管理也应有费用保证㊂只有建立可行的长效运营机制,才能保证这一新型服务手段能够持续发展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李勇,姜小明,张玺,等.远程医学在新疆区域医疗协作体系中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2013,8(10):6-8.DOI :10.3969/j .issn.1673-7571.2013.10.002.[2]㊀刘阳.浅谈远程医疗的应用与发展[J ].卫生信息,2012,10(6):968-969.[3]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的通知[Z ].2010.[4]㊀曹艳林,郑雪倩,王将军,等.远程医疗给医疗服务方式带来变革与挑战[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4):293-295.DOI :10.3760/cma.j .issn.1000-6672.2012.04.017.[5]㊀窦娜,张梅奎,周红辉,等.远程医学在医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5):371-372.DOI :10.3760/cma.j .issn.1000-6672.2012.05.017.[6]㊀孙婷娇,刘谦.远程医疗系统的信息采集与交换方法[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32-233.DOI :10.3760/j .issn :1000-6672.2003.04.016.(收稿日期:2015-06-18)北京市三级医院网站测评结果分析徐利剑㊀魏超㊀刘伟㊀孟开㊀㊀DOI :10.3760/cma.j .issn.1000-6672.2016.04.016作者单位:100069㊀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徐利剑㊁魏超㊁孟开);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刘伟)通信作者:孟开,Email :men g kai@ccmu .edu .cn㊀㊀医院网站是目前各医院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㊂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医疗机构网站在院务公开㊁在线服务㊁互动交流等方面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功能[1]㊂医院网站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还能在互联网上树立起医院的良好形象,方便广大患者求医问诊,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就医选择[2]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医院网站发展并不均衡,存在着诸多问题㊂北京市卫生行政机构为了加强对北京地区医院网站建设的监测和管理,从2008年以来,开展了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网站测评工作㊂现通过分析2013年医疗机构网站测评工作数据,探讨北京市三级医院网站建设现状及完善措施㊂对象与方法一㊁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北京地区的52所三级医院的官方网站,评测时间为2013年9 12月㊂52所三级医院分别隶属于卫生部直属医院㊁北京市属医院㊁北京区县属医院㊁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医院㊁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㊁部属厂矿高校医院㊁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㊂二㊁研究方法(一)建立测评指标:测评指标整体设计遵循延续性和创新性原则,在延续和继承近5年卫生系统网站评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最新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行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院务公开㊁在线服务㊁互动交流㊁网站管理㊁运维监测5大类指标㊁22项二级指标及53项三级指标㊂(二)根据测评指标体系进行评分:通过第三方专业评测㊁网站自评㊁网站互评的方法,对各网站进行评分,并用加权分析法计算网站的综合得分,见表1㊂表1㊀医院网站测评方法及内容㊀㊀方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内㊀容第三方专业评测聘请专业的行业机构按照评测指标,对指定网站进行打分网站自评各参评单位按照评测指标体系对各网站进行客观㊁公正的打分网站互评参评医疗机构网站进行互评,按照评测指标要求,对指定网站进行打分加权分析法根据每一项指标项目权重和得到的评分,计算各医院网站的综合得分(三)统计学方法:平均得分率是指标实际得分与指标权重之比㊂变异系数是指总体数据的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的比值,反映样本数据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㊂变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