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1

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1

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远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杰,名人轶事是关于艰苦奋斗的话题,自小我也听得耳熟能详的更是多不胜数,先不说名人的事迹,单是我家三代的奋斗史,我就可以体会得到,面对挫折险阻,要百折不挠,向着目标稳步前行。

我的爷爷xxx,19xx年9月出生在xx省xx市,由于当时家里比较贫穷所以无条件支付爷爷上学,但是爷爷比较好强自学认识了一些字。

那时候他们住的都是小土屋、茅草房,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更别提电视了。

晚上照明用小洋油灯,也是只有孩子写作业和找东西时才舍得点。

吃得也不好,能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就算是好生活了。

东西不能随便买,买米、买面要用粮票,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

取暖、做饭都是用柴禾。

出门坐小毛驴拉的车,自行车都很少见。

有几年很困难,地里不长东西,没办法就吃树皮、草根和野菜,冻死、饿死了很多人。

那时候我可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就想着:要是有一天能有口饭吃,有件衣服穿,不挨冻,不挨饿,就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喽。

爷爷过去是自学识字的,未能进过学堂成了爷爷一生的遗憾和伤痛,所以他对子女的教育很看重。

爷爷对父亲给予了厚望,供父亲上学读书。

希望他能成为国家栋梁。

我的父亲xxx,19xx年10月出生在xx省xx市。

父亲出生那
几年很困难,地里不长东西。

父亲就是靠吃草根和野菜长大的。

父亲一直想秉承爷爷的意志好好学习,做一个能闻识字的才人,一心想考上大学光宗耀祖。

只是历史很无情,由于文革父亲求学梦破碎。

如果没有“文革”父亲的梦想一定会成真。

可是,那场运动还是不可避免的粉碎了父亲的求学梦,父亲的读书生涯不得不暂告一段落。

此后,父亲不得在农村,与村里的农民一样,在大集体里劳动挣工分。

等到恢复高考时,父亲已错过上学的年龄了,而家中的变故也使父亲的家道中落,一贫如洗,而且债台高垒。

上有老母,下有幼兄,生活给父亲带上了沉重的枷锁,父亲已没有资格在他梦寐以求的校园里冲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的同乡们一个个鱼跃龙门。

那年秋天,父亲的几个同村人在上大学之前向他告别。

将他们送走后,父亲失落地站在夕阳下,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寂寞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就这样,父亲永远与他的梦想失之交臂了。

转回身来,是广阔的田野。

当时是八十年代初期,刚刚改革开放,下海经商变成了很多人趋于试水的一个行业,父亲也决定去试一试。

八十年代的生意比今天好做得多,一万块的本钱就能买上一个小小的门面。

父亲东拼西凑地凑齐了之后开了间店面,还聘请了人手。

最忙的时候我从未见过他的面,他把我撂在了奶奶家,整天奔波于两个店面和一辆车之间,有钱,有产,有机会,没有顶头上司的压迫,似乎蹦一蹦就能把天上戳个窟窿。

但时代在变,父亲的辉煌戛然而止。

他开始考虑转行,做起
了零售的生意。

生意一直不咸不淡,相比以前的日子晦涩了不少。

父亲试过很多方法提高销售业绩,比如开辟新产品或者开辟新店面。

但进入九十年代的中国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商业繁荣,城市发展,百货和超市逐渐兴起,商品从供应紧缺变成了供应过剩,恶性竞争和压价的行为逐渐风行了起来,消费者也学会了货比三家。

如从前那样每天挣万把块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有时是微薄的毛利,有时甚至是负债,父亲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不成功的转行磨光了所有本钱,于是又有了新的打算。

新的打算是冒险与孤注一掷。

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精力和体力也大不如前,而从前积累的本钱也被那拖油瓶似的零售业拖得只能最后再搏这一次,他选择做批发。

没有什么深思熟虑的考量,也无所谓考察市场或者洞察消费者行情,这些后来我在大学里学到的经济学原理,在父亲的眼里通通不起作用。

他选择做这行,纯粹是在包装上看到了生产厂商的地址而已。

我陪他去找厂家是在高二那年的暑假,沿海的天气潮湿而炎热。

我们住着几十元一天的旅馆,吃的是当地工人的伙食,每天穿梭在几十条小巷和小厂家之中,奔波在烈日之下,不断寻找可以长期供应的厂商。

大多数时间我受不了那个苦,只缩在旅馆里,而父亲则是日出而作,日落依然不息,奔忙了半个月,跑遍了当地所有的厂家和批发市场,也弄懂了行情。

最终,批发业算是做成了,而我家最后的本钱也耗得差不多了。

曾经的辉煌如海市蜃楼一般,而今只能迈步从头越。

他很喜欢《从头再来》那首歌,
说人生莫过如此。

我印象中那个干练和事业有成的父亲渐渐远去了,现在的父亲一心为了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

他的人生有过高潮和低谷——每一次达到顶峰之后又会去攀登另一座山头,他也有很多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做事事都称心如意;人的忍让也有限,有些试过了决定不再干的工作,他一辈子也不会回头。

就在这磕磕绊绊之中,他尝试了所有走不通的路,最终找到一条他能干下去又比较遂了他的心意的事业。

他挺满意现在的生活,逃避了复杂的人事纠纷,也不理会琐碎的评级和检阅工作,有些收入不使生活过得拮据,也不用太累,时间还能自己控制。

但这一点上,父亲却无愧于这一辈子,因为他是时代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和他同期的人比起来,他更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我是90年出生的,那时父亲的事业已小有成就。

同时父亲也没忘掉自己一生未能上学的遗憾,他从小就送我去上学,教育我让我好好学习。

我上小学时,学校条件简陋。

土坯房教室低矮阴暗,窗户夏天糊着纸,冬天蒙着厚厚的塑料布。

桌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我们用家里的煮面汤将“桌子”浆得平坦光滑。

后来,我们又将“桌子”换成了水泥板,只是水泥板冬天冰凉,夏天烫手。

条件虽然艰苦,却不能阻挡我们学习的热情。

上学的路很远,我们一直步行着上学,学习生活单纯而快乐。

上了初中后,砖瓦房教室取代了土坯房,窗户安了玻璃,土坯桌换成了小木桌。

学习条件的每一点改善,都让我们欣喜若
狂。

那时正是应试教育盛行的时候,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出好成绩。

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学校,以后考大学就有很大的几率了。

学校没有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课外活动微乎其微,同学们都在埋头苦学。

父亲将他未竟的心愿转移到我们身上,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和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订阅了《故事会》《民间故事》《大众电视》等杂志以及少儿读物。

我如饥似渴的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

《故事会》之类的书籍已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而课外书又少得可怜,读书成了一大难题。

当时县一中附近有一家书店,我经常在那里流连忘返。

后来,我喜欢上了一套《红楼梦》,是岳麓书社出版的。

我足足省了一个月的伙食费,买下了这套书。

在一手交钱一手拿书的瞬间,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紧张,我心跳得厉害,脸上火烧火燎的。

那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喜欢的书,至今,这套书还收藏在我的书架上。

除了读书,我那时特别喜欢绘画,临摹了大量山水画和仕女图,还一度为自己的画画水平沾沾自喜。

只是,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我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训练。

我上了高中后,县一中有了专业的美术教师,可我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绘画天赋,只知道要想改变前途和命运,就要考取一所好大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父亲的期望,我忍痛放弃了画画,关闭了自己的兴趣之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

我感恩大学生活上了大学后,在精彩的世界和一群活跃的
城市学生面前,我一度郁郁寡欢。

别的同学都在绘画、跳舞、摄影、打球等方面尽显才华,我才意识到自己除了学习以外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正如罗兰所说,只是一味低着头爬山,而忽略了欣赏沿途的美好风光。

为了考大学,我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但无论变革的时代还是稳定的时代,止步不前和贪图享乐的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状态。

父亲的很多同学在入职之后便放弃了奋斗,任由一辈子安然度过,但现今再看到他们时,却比父亲苍老了许多。

我想人生大概就是如此,越害怕改变的人越会被生活勒紧了脖子,缩小了圈子,最终只能活在蝇营狗苟的生活之中,而那些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即使逆流而上,最终也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趁着年轻就去奋斗吧。

奋斗也是一辈子,保守也是一辈子,何必活得如此窝囊?积极也是一辈子,消极也是一辈子,何必过得如此憋屈?奋斗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面对挫折,不气馁,不甘沉寂,不求享乐,却试图为他人奉献的态度。

如果这个时代不好,就要去改变它,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资本,就自己去创造。

人总要在暮年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像父亲现在还沉浸在巅峰期的喜悦之中,觉得还能再造一个天地一样——人总要给自己一个顶点,把眼界和野心放到最广阔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