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可达性优化·潘海啸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可达性优化·潘海啸


通勤车 1.0% 6.8%
其它 0.8% 6.0%
1992年 1999年
67.7% 48.0%
城市人口密度问题
人口密度分布(人/公顷)
1200
1000
800
上海 巴黎 汉城
600
400
2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距中心距离(km)
与世界大城市比较,我国大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韩国 的汉城是紧凑发展的典范,在距其市中心10公里以内的地区聚集了600万人,巴 黎则要延伸到距城市中心14公里,而上海仅为7公里。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大量 工业生产性设施,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通堵塞、住房拥挤、环境恶化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特征:
(1)交通问题复杂且步行比例高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设站的地区往往都是城市中存 在一定交通问题的地方或交通隐患较大的地区,本身 的交通状况就比较复杂,在加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交通问题,但增加一种交通方式, 又带来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问题。交通方式的增 加,必然带来换乘活动的频繁化。 同小汽车交通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最终都以 步行到达站点,另外从换乘的角度来看,部分乘客可 能由于换乘不便而选择从始发点步行到达车站,这无 形中会提高站点地区的步行比例和步行距离。国外的 研究也表明,适宜的轨道交通环境首先必须适合步 行。
伴随着城市扩散的是就业岗位的疏解。就业岗位的疏解对人们的通勤出行状况 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特点之一是不论各城市道路系统的效率和车速快慢 如何人们的平均工作出行时间都保持在30分钟左右。如美国城市的平均车速为 51公里/小时,欧洲为36公里/小时,亚洲为25公里/小时,而平均出行时间分别 为26分钟、28分钟和33分钟(Peter Newman, 2000)。因此过高车速也就意味 着过长的出行距离和过于散布的城镇用地布局。 为了实现有控制的扩散,城市规划方案和城镇发展模式的制订必须将城市的地 域概念由原来的行政地域或建成区扩大到其功能地域。 世界各国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城镇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模式,这里 我们将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类: 1.美国道路交通优先的发展模式; 2.英国继承屈普城市环境区的概念,以干道来划分城市环境区的发展模式和新 城建设的“工宿平衡”理论; 3.瑞典、法国、日本、新加坡基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优先的城镇发展模式。
上海市规划中的地铁线路(地铁一、二号线除外) 线 路 走 向 3号线 闵行--吴泾--漕溪路--铁路上海站--吴凇--宝钢 4号线 江桥北--金沙江路--曹杨路--万航渡路--新闸路--塘沽路--长治路--长阳路-军工路 5号线 周家渡--西藏路--天目路--四平路--五角场--江湾地区--凌桥--外高桥 6号线 老北站--河南路--董家渡路--浦建路--北蔡 7号线 金桥分区北缘--浦东大道--陆家嘴--东昌路--老西门--淮海西路--吴中路-七宝 8号线 长江路--江湾地区--内江路--张江 9号线 上南路--大木桥路--陕西路--光新路--沪太路--大场 10号线 上海西站--新村路--广中路--大连路--控江路--江浦路--浦东客 站--耀华路--漕河泾客站 11号线 铁路上海站北--中兴路--海伦路--周家嘴路--大连路--东方路--半 凇园路--龙华路--徐汇 广场--定西路--中山公园--长宁路--长寿路--铁路上海站北
大运载量的轨道交通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 成部分,将成为上海市城市 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未来轨 道交通网络将由11条地铁、7 条轻轨和3条郊区轨道线路组 成,形成中心城区的地铁、 轻轨系统和中心城与新城之 间的轨道交通系统两个层 次。其中11条地铁总长度 325.6公里,7条轻轨总长度 136.3公里。
通过轨道交通有控制的扩散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系统的建设是完善都 市区的空间布局、实现有控制扩散和积极诱导可组织交通需求的重要手段。
在大规模小汽车化到来之前,建立这种发展链至关重要。随着郊区的发展,中 心城与周围广大地区联系将更加密切,公共交通优先,要从市内的“市区公交” 扩展到都市区范围内的全域公交。轨道交通是唯一在速度上对小汽车有竞争力 的公共交通方式。
二、上海城市的特征
上海城市交通结 构中公共交通虽然占了 较大的比例,但随着城 市与经济的发展,其下 降比例近20%,个体交 通却上升了13.3%。
从总体看,上海 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 交通量相应增长较快, 对城市交通压力较大; 用地布局向外拓展,一 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心区 的交通出行量,但另一 方面,大量的就业岗位 仍集中于中心区,向心 交通量没有减少,向心 交通出行距离反而更 长,中心区包括外围区 部分放射道路交通紧张 状况十分严重。
发展模式分析
一.美国无控制的道路优先发展模式
政策上偏向于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使美国在30年的时间里造就了一种小汽车 社会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确可以减少交通拥挤,美国大城市中心城区 的行车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但最方便小汽车的城市也是最不吸引人的城市 (如底特律市)。同时城市非生产性的客运交通花费在占其单位产出的比例也 较高,从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的提高。
二.伦敦的发展模式
采用“细胞和道路干线结构”有机疏散城市的原则进行大伦敦的规划,认为建 立道路等级明确的干线路网形式,对有效改善交通和加强城市有机结构将起重 要的作用。但孤立的“工宿平衡”的新城建设、单纯以快速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 (而非仅仅是交通拥挤)的设想都是不现实的。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在重视方便 小汽车的道路系统建设的情况下,中心城市和郊区新城的高质量环境建设并无 助于改变城镇布局对小汽车的依赖。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可达性优化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
潘海啸 教授
一、轨道交通与城市
在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优化城市结构也有着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是大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与矛盾的 焦点 站点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存在着一系列不足
轨道交通的重要性
(2)开发强度大,再开发活动多 从土地开发方面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同城市中其它地区相比,开 发强度较大,再开发活动频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开通会促进其沿线 的土地开发活动,这已经被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轨道交通不会因为运量 的增加而降低速度,这是最不同于道路交通的地方。正是因为如此,它 才能解决高密度地区的交通以及带动地区高强度发展。站点地区开发活 动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再开发活动频繁。我国大城市内部存在着相当 需要改造的地段,但往往由于拆迁费用巨大,经济上不能负担而一拖再 拖。而城市再开发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牵涉到土地所有权、 管理与体制等多个方面的协调。轨道交通的建设,则为旧区改造带来了 契机。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其城市复兴很多是与轨道交通建设结合在一 起的。国内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广州地铁一号线沿线的物业开发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再开发活动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更新,另一方面是 功能的更新。
上海市的居住用地从1988年的117平方公里增 加到1998年的551平方公里,增加了3.7倍。交通用地 从1988年的18平方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122平方公 里,增加了5.8倍,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 尤其是1994年以后,交通用地的增长远远落项设计互相依赖
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的扩散是一个长期的和必然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交通出行 需求特征会有很大改变。上海的通勤交通几年前已经从离心转为向心主导。另 外随着中心区居民的外迁,外围区的交通需求日益增加,外围区的交通问题日 益严重,内外环间的交通流量从1995年占总调查流量的15%上升到19.1%。从长 远的发展趋势分析,被动地适应将只会培养出一种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四处蔓 延开来的交通出行需求,这种需求将会不断抽干城市经济活力的血脉。
四、轨道交通节点的重要性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地域概念, 它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对立统一的含义:它是城市快速轨 道交通网络以及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个节点;同时它也是一 个场所,一个设施集中、有着多样化的建筑和开放空间的 区域。通俗的来说,节点的特性反映了站点地区的交通功 能,起着客流通过的作用;场所的特性反映了站点地区的 空间与开发功能,起着人员驻留的作用。 节点(node)就是系统的附属部分起始或集聚的点。同 “线”或“路线”一样,节点是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三、上海轨道交通的现状和规划
上海市运营的轨道线路一览表
线路 地铁一号线(一期) 地铁二号线(一期) 轨道明珠线(一期) 区间 上海站-莘庄 中山公园-张江高科 上海南站-江湾镇 长度(公里) 21.5 19 25 地下 11 12 车站数 地面 高架 5 3 1 16
合计 16 13 19
三、上海轨道交通的现状和规划
城市形态与交通发展
中心商业区 中心城区 有轨电车或铁路线 早期郊区的外边界 新兴郊区 步行时期 马车时期 有轨电车时期
(A)
CBD
(B)
(D) (C)
通向乡村的道路
(E)
内环路
环路 外环路 小汽车作为休闲工具时期 高速公路时期 外环路和郊区中心时期
图1 交通发展与城市形态的演变
公共交通
自行车 30.5% 38.0%
三.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优先的城镇发展模式
日本的企业化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与城镇建设密切配合。几十年来形成了城 市和居民点沿线轨道交通的扩展,土地开发的需求与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形 成了相互依赖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城镇和快速干道的建设发展模式显然有利 于土地资源的节约、能源的节约。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有效的倾向性政策配合, 这种良性循环链极易被打断。
场所(place)是物质环境,也是“空间(space)”和“氛围 (atmosphere)”的代名词。场所同时存在两种特性:一方面是 物质的、可以量化的;另一种是非物质的、定性的。
节点和场所的双重特性
节点
场所
节点和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