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链霉素,1952年红霉素,60-70年代以来,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
灭活酶(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MLS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霉素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化酶CA T:酰基转移酶,能够酰化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构的化合物都具有酰化作用),诺氟沙星(氟哌酸)--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二重感染:敏感菌株受抑,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
真菌感染,假膜性肠炎。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广谱:四环素、氯霉素;窄谱:异烟肼。
抑菌药: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
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杀菌药: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等。
抗微生物药: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分为抗菌药、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
抗生素:指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品。
固有性耐药:来源于该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
灰婴综合征:新生儿、早产儿其肝代谢及肾排泄功能不完善氯霉素蓄积呼吸、循环衰竭,血压下降,皮肤苍白。
出现症状后约40%患者在2-3天内死亡。
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成或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获得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药物对耐药菌疗效降低或无效。
主要由质粒介导,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可消失,可转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生于开始治疗6~8 h,12~24 h内消失。
机制: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物质所致金鸡纳反应(30-60 μM):表现为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听力和视力减弱,甚至发生暂时性耳聋。
因为奎宁得自金鸡纳树皮,金鸡纳树的其他生物碱也有此反应,故称金鸡纳反应;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双硫仑(disulfiram)样反应:应用某些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甲肟)或头霉素类(头孢美唑)期间饮酒(即使量很少),因该基团可抑制乙醛(乙醇)脱氢酶,使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难受的“宿醉样”现象,与应用于戒酒的药物“戒酒硫”产生的反应相似,又名戒酒硫样反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药效,再度接触时不再出现该强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强,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病人血中胰岛素含量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intrinsic resistance)获得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药物对耐药菌疗效降低或无效。
主要由质粒介导,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衡量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
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衡量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 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plasmid)质粒:染色体外的基因成分,可独立复制。
接合方式主要由其介导。
可在不同种、属间传递耐药性。
最重要。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ase)Ⅳ,含parC和parE的四聚体蛋白酶,为解链酶,可在DNA 复制时将环连的子代DNA 解环连和松弛超螺旋,使得染色体分配到子代细菌。
(transposons)转座子:为DNA序列的一部分。
可随质粒或染色体复制。
少数接合由其介导。
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处于按指数进行分裂增殖的细胞,占肿瘤全部细胞群中的比率。
GF值越大,对药物的反应越敏感。
一般早期肿瘤GF值大。
增殖细胞群:能够按指数进行分裂增殖的细胞群。
招募作用:增长缓慢的实体瘤,其G0期细胞较多,一般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期及部分G0期细胞,使瘤体缩小而驱动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继而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死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ACE的活性部位:2个结合点,其中一个含Zn2+的是ACE抑制药有效基团的必须结合部位。
一旦结合,ACE的活性消失。
(1)含巯基(-SH) :如卡托普利。
(2)含羧基(一COOH):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等。
(3)含磷酸基(POO-):如福辛普利。
含羧基的ACEI比其他两类与Zn2+结合牢固,故作用也较强、较久。
ACEI类药理作用:降压;保护靶器官;改善心功能。
机制:①抑制ACE;①减少缓激肽降解;①缓解或逆转心血管重构;①减少醛固酮分泌;①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
药理作用-1、阻止Ang ① 的生成:ACEI阻止Ang ① 的生成→取消Ang ①的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释放、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与促心血管肥大增生等作用。
2、保存缓激肽的活性:ACEI保存缓激肽→激活激肽B2受体→产生NO 和PGI2 。
NO与PGI2都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与抗心血管细胞肥大增生重构作用。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ACEI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恢复内皮细胞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
4、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作用5、增强对胰岛素敏感性:卡托普利及其他多种ACEI能增加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临床应用-1、治疗高血压:ACEI治疗高血压疗效好。
适于各型高血压,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
可使血管形态发生变化,提高血管顺应性。
长期应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
2、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延长寿命,其效果比其他血管舒张药和强心药好,为近代心衰治疗的一大进步。
3、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对1型和2型糖尿病,均能改善或阻止肾功能的恶化。
对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如高血压、肾小球肾病、间质性肾炎等也有一定疗效,且能减轻蛋白尿。
肾脏保护作用与降压作用无关,而是它舒张肾出球小动脉的结果。
也有缓激肽的参与。
不良反应:轻微。
Ang①减少(① 首剂低血压:PO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宜小量开始。
① 肾功能损伤:对肾动脉阻塞/肾动脉硬化造成的双侧肾病,用后会加重肾功能损伤。
(由于Ang①对出球小动脉收缩的作用,维持肾灌注压。
))缓激肽增多(① 咳嗽(5-20%):无痰干咳,是被迫停药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肺内缓激肽和PG积聚有关,吸入色甘酸二钠(炎症细胞膜稳定剂)可缓解。
① 血管神经性水肿:用药1月内出现,多发生在面、口腔、鼻部与缓激肽增多有关。
5.低血糖:如卡托普利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醛固酮减少(① 高血钾: AngII减少,引起醛固酮减少,有个体差异,在肾功能障碍及同时服保钾利尿剂者更多见。
)① 妊娠与哺乳:妊娠中后期可致畸。
亲脂性ACEI可经乳汁分泌。
① 含巯基的卡托普利导致味觉障碍、瘙痒性丘疹、白细胞缺乏等卡托普利(captopril)-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含巯基ACEI。
药理作用(降压作用起效快,口服后30min开始降压,1h 达高峰。
降压效果与患者的RAS活动状态有关。
含有一SH基团,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对与自由基造成的心血管损伤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防治作用。
)宜在进餐前服用。
临床应用(1.高血压2.充血性心力衰竭3.心肌梗死4.糖尿病性肾病,是FDA唯一批准的用于该疾病治疗的ACEI。
)不良反应(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钾,低血糖,肾功能损伤,妊娠与哺乳,血管神经性水肿,含有一SH基团的卡托普利可产生味觉障碍、皮疹与白细胞缺乏等)血管紧张素Ⅳ受体(AT1受体)拮抗药-AT1受体拮抗药,在受体水平阻断RAS,对AT1受体有高度选择性,亲和力强,作用持久。
氯沙坦(losartan)药理作用:选择拮抗A T1受体。
其活性代谢产物EXP3147拮抗AT1受体作用比氯沙坦强10-40倍。
Losartan有促尿酸排泄作用;长期应用能抑制左心室心肌肥厚和血管壁增厚。
临床应用: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眩晕;禁用于孕妇及肾动脉狭窄者。
避免与补钾或留钾利尿药合用。
尿液生成的过程: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利尿药diuretics-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利尿药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及其他一些疾病,如高血压、肾结石、尿崩症、高钙血症,加速毒物的排泄等。
利尿药分类作用机制1高效能利尿药:髓袢利尿药(loop diuretics)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干扰Na+ —K+—2Cl—同向转运,如呋噻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丁苯氧酸),托拉塞米等2中效能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干扰Na+ -Cl—同向转运——噻嗪类、氯噻酮、吲哒帕胺、美托拉宗3低效能利尿药1)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通道阻滞药——氨苯喋啶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抑制Na+-K+交换)2)作用于近曲小管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制药呋塞米: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强大,抑制Na+-K+-2Cl-共转运子)2扩血管作用(促进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非甾体类抗炎药干扰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1. 严重水肿2.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3.急慢性肾功衰竭4.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5.加速毒物排泄。
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2.耳毒性耳鸣、听力下降或暂时性耳聋。
3.高尿酸血症4. 其他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
氢氯噻嗪: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增加NaCl和水的排出,温和持久。
作用机制: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再吸收。
2.抗利尿作用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和烦渴3.降压作用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