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

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

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

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精神效益: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後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後血气回圈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

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

好处三:认识不以强淩弱,不藉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

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

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好处四:瞭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

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

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精】图解说明动作名称:第一组:1、起式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第二组: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第三组: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第四组:9、单鞭10、云手11、单鞭第五组: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第六组:16、左下式独立17、右下式独立第七组: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第八组: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式一、起式1、身体自然并步直立,右脚轻轻提起,向左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

眼向前平视。

(图1)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图2、3)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眼平视前方。

(图4)二、左右野马分鬃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手右手。

(图5、6)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上、右下方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左手。

(图7、8、9)3、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下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左手。

(图10、11、12)4、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亦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右手。

(图13、14)5、与3同,惟左右相反。

(图15、16、17)6、与4同,惟左右相反。

(图18、19)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

眼看左手。

(图20)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平视前方。

(图21、22)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

(图23、24、25)2、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

眼看右手手指。

(图26、27)3、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

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

眼看左手。

(图28、29、30)4、与2同,惟左右相反。

(图31、32)5、与3同,惟左右相反。

(图33、34、35)6、与2同。

(图36、37)五、手挥琵琶1、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

眼看左手食指。

(图38、39、40)六、左右倒卷肱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

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图41、42)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

眼看右手。

(图43、44)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

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图45)4、与2同,惟左右相反。

(图46、47)5、与3同,惟左右相反。

(图48)6、与2同。

(图49、50)7、与3同。

(图51)8、与2同,惟左右相反。

(图52、53)七、左揽雀尾1、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

眼看左手。

(图54)2、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右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

(图55、56)3、上体微向左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放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左前臂。

(图57、58)4、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

眼看右手。

(图59、60)5、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左弓步。

眼看左手腕部。

(图61、62)6、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手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

眼向前平视。

(图63、64、65)7、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

眼平视前方。

(图66)八、右揽雀尾1、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右侧;然后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左手。

(图67、68、69、70)2、同“左揽雀尾”3,惟左右相反。

(图71、72)3、同“左揽雀尾”4,惟左右相反。

(图73、74)4、同“左揽雀尾”5,惟左右相反。

(图75、76)5、同“左揽雀尾”6,惟左右相反。

(图77、78、79)6、同“左揽雀尾”7,惟左右相反。

(图80)九、单鞭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向左划弧,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转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