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
• 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 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 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
何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
和广泛性三个因素
• 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 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 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 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 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阅读,与经典同行
郭平兴 博士
王余光老师
•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信 息管理系),后师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 献学研究所张舜徽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 位。1993年任教授,1995年兼任武汉大学 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1996年起担任博士 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 系主任。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 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 会委员。
• 社会兼职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 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 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 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 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 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 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 着时空的静谧。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 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 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 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 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就一般意义而言,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 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 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
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 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 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 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 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 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 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过大,有时 间看书,就不如看对自己的帮助能立 竿见影的。于是,大中小学生只读课 外辅导、试题解析,职场人士只读“ 有用的书”似乎也顺理成章,读书日 渐具有了功利性。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应该选择 读什么书?
• 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 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之相对,人 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 之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 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 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 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 ,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不阅读的理由
•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当代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书中 自有黄金屋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民的读书 现状与内心的实际需要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
• 没有时间
• 不知道读什么?
• 有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38.6%) 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人们想看书,却不知 道看什么书对自己才真正有意义,有帮助。
•
专业研究领域为文献学、阅读文化与
现代出版业研究。
个人主要著作有
《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 与典籍》、《名著的阅读》等。主编 与合作主编《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 书》、《中国名著导读》、《塑造中 华文明的200本书》、《中国读者理 想藏书》、《中国读书大辞典》等, 其中《中国读书大辞典》获“中国图 书奖”等奖项。
• 根据2010年公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公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 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 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 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 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
• 抛开纸媒体或电子媒体孰优孰劣的争论不 说,这样的阅读时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是 令人汗颜的,年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法国、 以色列、日本和韩国。——曾经的诗书之 国,何以如此?
古今阅读理念之差
•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 曾经是成就功名的唯一途径,却被现在的 社会边缘化了。博览群书既不能帮忙找到 好工作,也不能红袖添香。于是,“与其 读经典,不如读读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 马上可以活学活用!”这成了很多人的共 识。满腹经纶者,不如“我爸是李刚”, 即便投身商海,书本道理也很难派上用场 。而另一方面,在读书总体式微的背后, 灰色哲学书籍却方兴未艾。
• “学而优则仕”
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 》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 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 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 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 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 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 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 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 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 作。
•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
• 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 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 翔。
现阶段的阅读现状
•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 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 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 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 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 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 广泛性:
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 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 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
比如《诗经》、《论语》、《史记》、 《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 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 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 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如邓丽君唱过的《 在水一方》等。
宋代刻本《论语》
中国人的阅读传统:经典崇拜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 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 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 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 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 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 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 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