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养生之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北京吕炳奎中医门诊部北京羲黄文化研究中心吕嘉戈中医学的养生之道,是指如何教人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以达到长寿的目的,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会重视的大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
但如何养生,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学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顺其自然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符合生命规律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则是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宗旨的由来。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特别是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即教人不生病的宗旨,使它有着一整套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方法和理论。
任何学说均是由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其养生方法和理论,也同样如此。
它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以其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首先阐明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
如,日夜与四季变化、人的情绪变化及行为的不当等等因素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第二,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
当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获得养生的最佳效果。
现今,大多数人对养生很投入,但由于不懂得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不知道中医学中对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的认识,结果,虽然投入很大,其效果甚微,并没有远离疾病获得健康。
中医学治未病的宗旨,为此提供了使人不生病的理论与方法。
(一)为使读者有一完整的的、详尽的有关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常识,先简单介绍这一学说。
无此学说,中医学的养生理论就成为空话。
首先,必须明白,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两个概念。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中国哲学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阴阳五行是对地球万物宏观的表述。
宏观,简而言之就是绝对真理。
由于宏观是由思维即哲学方法把握到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故如何说明宏观是一个难题。
中国哲学方法运用了中华民族思维和语言上的独特方法--形象化方法,解决了在对宏观表述上的困难。
阴阳五行就是运用形象化方法表述的结果,用现代语言讲:阴阳是对地球自转的形象化表述,地球自转带来了日夜的更替;五行是对地球公转的形象化表述,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不可分的,故阴阳五行也是不可分的。
阴阳五行学说,则是与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宏观相对的微观。
因为地球万物均要随地球一同自转和公转,在这种旋转运动中,地球上的气候不断在变化,致使地球万物也因此变化而形成各自独立的阴阳五行属性。
中医学中的药物归经理论,就是对已经被认识到的药物阴阳五行属性的认识,归经是指药物与人体经络的关系,或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运动方向,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核心是气血,并且认为气与血是相互作用的,有"气行血流,气滞血瘀"的概括。
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让病灶处滞停的气血重新流通起来,而药物归经正是使病灶处的气血重新流通的关键。
中药是行气的,行气的目的就是让血流起来。
中药的归经,是指药之气在体内向与自己所属经络的运动,并能促使此经络停滞的气行起来,把血调过来,目的是将所属经络中的滞气打通,使正气行起来,血流起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并不去直接杀菌、止痛。
中医学的养生之道,以阴阳五行与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首先教人重视的是饮食起居。
因为,饮食起居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即阴阳五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今,由于中国哲学方法鲜为人知,一般都以西方逻辑方法来解释阴阳五行,结果将以形象化方法表述的阴阳五行,即地球万物的宏观,木火土金水,说成是具体微观的五种元素,这就将阴阳五行的宏观内涵彻底否定了。
阴阳五行就是指地球万物的宏观,它包含有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矿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静的状态等等。
这些内涵没有具体所指。
而在其具体的每一行中,这些内涵就有了具体所指,这就是微观了。
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是对阴阳五行的微观。
五行中的每一行所包含的属性即具体所指,是必须弄清楚的,否则,就无法理解中医学的养生观。
另外,阴阳的概念在此也说明一下。
阴:除了黑夜、雌性、静外,凡是可以看的着、模的着的物质都属阴;阳:除了白天、雄性、动外,凡是看不见、模不着的物质都属阳。
在人体中,气属阳,血属阴;脏属阴,腑属阳。
五行各行属性简介如下:木行:春天、东方、向上的运动方向、青色、酸味、在脏为肝;火行:夏天、南方、浮在上方的运动方式、红色、苦味、在脏为心;土行:土旺四季、中位、上下左右运动兼有、黄色、甘味、脾脏;金行:秋季、西方、向下的运动方向、白色、辛味、在脏为肺;水行:冬季、北方、沉在下方的运动方式、黑色、咸味、肾脏。
从五行各行的内涵看,就可以知道,季节、气味、颜色等均有了具体所属,并与各脏均有了关系,中药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也均被包括在内了。
这些关系正是我们养生所要遵循的法则和理论依据,是必须牢记的。
(二)除了阴阳五行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医学中"气"的概念。
气,用现代语言讲可以说是人体的生命力,它是看不见模不着的,但可以感觉到。
人体内的气,中医学又称为真气,它属于正气,与它相对立的是邪气,邪气在中医学中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它们也都是看不见模不着,但可以感觉到的。
气或者真气,它在人体生命中与血成为一阴一阳的组合,气为阳,血为阴。
气的作用是引导血在毛细血管中的微循环,使动脉血所带的养分被细胞吸收并带走废物,中医学将细胞的这种吸收与排泄废物的运动称为气化功能。
而心脏的运动只负责血在动脉血管的循环,毛细血管内的微循环,则是由气来负责的。
中医学将气对血的作用称为气行血流、气滞血瘀、气为血帅。
人体生命的这种气化功能越强,说明身体越健康。
中医学根据气血为人体生命核心的认识,得出凡是生病的部位和脏器,均是此部位和此脏器的气化作用停滞的结论。
气不通血就不到,血不到,细胞就无法得到养分,无法正常工作,人体生命也就生病了。
气滞有多种因素: 1。
因情绪变化造成的。
情绪变化对人体内气的运行是有干扰的。
中医学对此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的认识,对情绪的控制,使人的心态保持静的状态,中医学有气功方法给以解决。
遇事心平气和,就避免了情绪变化带来的气滞,也就避免了疾病; 2。
因六淫邪气造成的。
六淫以风邪为最,中医学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论述,说明了风邪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是首要的,其实,其它五种淫邪,也可以认为是以风的形式存在并对人加以危害的。
六淫邪气进入人体,就会将它所到之处的气路(经络)堵住,造成局部的气血不通,于是病就来了。
在中医学中,对风引起的疾病有很多,其中致命的也不少,像高血压、心肌炎、肾病、面瘫等等,如何防止风邪引起的疾病,在现今完全被忽视了,如高血压在中国现今的高发病率就是证明。
在穿衣上也存在招致肾病高发病率的潜在危险,当今年轻女性喜欢穿露腰及肚脐的短衫的趋势,正是招致肾病的主要原因。
具体致病原因后面将详细道来,有关高血压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是笔者的最新发现,并在临床上已有大量的治愈病例; 3。
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造成的,中医学称之为温病。
细菌及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马上释放毒素,去堵塞人体内气的通道,扩大空间,阻止血的到来。
然后细菌、病毒就可以安营扎寨,人的病也就越来越重,中医学治疗此种疾病仍是行气活血,而不用去杀灭它们; 4。
行为不当也会引起疾病,中医学对此有"久走伤筋,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的认识。
有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人躺久了就会感到虚弱,尤其是病人,能坐就不要躺,其原因就是躺久了会伤气。
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要一个姿势太久,太久了就会引起身体不适。
当我们明白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六淫致病的原因,还有行为姿态上持久不变而造成的危害,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防病祛病了。
(三)光懂得一些中医学理论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多的懂得中医学对各种具体病症来源的认识。
这些致病原因的认识和中医学的一般常识,却恰恰是被当今人们所忽视了的,人们只知道得了病去看医生,而不知道如何使自己不得病。
而且在现今中医界,中医师们似乎也不太重视"治未病"是中医师的本分,大多中医师只讲自己会治什么什么病,而不讲如何预防,用什么方法不得病。
又由于中医学对各种病症的认识与西医学不同,也造成人们不知按照哪个医学的理论办。
这点是不要紧的,两种医学的存在,通过平等竞争,谁认为哪个有道理就听哪个医学的。
但有关中医学的,还是要以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这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
(四)前面将中医学对病症的认识,与气血在人体内的作用等做了简单的介绍,下面先从中医养生学中至关重要的饮食起居开始,对如何养生,如何防病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1。
饮食:饮食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但它并不只是指吃饱肚子而已,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它除了要有吃饱饭的经济基础外,还指如何吃的好,吃的健康即食补。
中医学本身就有"医食同源"的认识,食物虽然不是药物,但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看,食物同样有药物的行气功能,中医有许多偏方均是以食物为药给以治病的,效果还相当好,这是对医食同源最好的证明。
首先,时间对饮食有着制约作用。
例如,每天的三顿饭,要求做到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晚上不要吃夜宵。
这个规律是适合人体本身在一天中的变化需要的。
其次,四季对饮食也同样有制约作用。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中五味所属,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
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
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故四季均可食甘以利脾脏。
另外,就是五行中五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由阴阳五行学说五色分主可知,青入肝,红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由此,食物颜色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也就不说自明了。
青即绿色,入肝,各种绿色蔬菜均可;红色入心,红米、赤豆等;黄色入脾,小米、黄豆、金针菜等;白色入肺,葱白、白萝卜、白木耳等;黑色入肾,黑米、黑芝麻、龙眼干等。
中医学养生最注重养肾,但一般不主张吃药去补肾,而主张食补。
有谓"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补肾食补最好的食品是黑芝麻。
将黑芝麻拣净沙粒,炒熟不糊,然后舂成粉或磨成粉,稍加些糖拌匀,装入容器内,每天服食两调羹,在嘴中干嚼至糊状后咽下,然后漱口,干嚼的目的是让唾液搅拌均匀,这对人体吸收有益。
中医学有"肾主骨"的理论,在实用中也证明这是正确的,肾强壮了,就会从肠中把钙抓出来去主骨,这对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是一极为方便有效的方法;煮食龙眼干也同样可以补肾,尤其对儿童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