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言积累和运用常见题型及示例第一部分语言的运用一、仿写、补写学习指导:仿写、补写就是根据提供的例句,按照试题的要求和例句所隐含的若干要求,再写一个或几个与例句相似的句子。
完成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提取和筛选所给材料的有效信息,明确具体要求,分析所给例句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综合判断,然后答题。
这种考查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且多从修辞、形式、内容连贯等方面综合考查,而不是僵化地考查单复句等语法及修辞知识,方法灵活多样,因此复习时要掌握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并且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重视思路、方法的训练,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形成能力。
一般来说,完成仿写、补写题要经过三步:第一步,分析。
要仔细琢磨例句特点,找准仿写的切入点。
第二步,联想。
结合例句所给的话题,广泛联想,纵横、正反,古今中外。
第三步,写句。
比照例句特点,考虑字数、修辞、内容、句式等各方面限制,动笔仿写、补写,写好后再作检查。
题型示例: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2、仿照示例,造两个句子。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清凉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如果你是,那快乐就是;如果你是,那快乐就是。
3、阅读下面一段歌词。
茫茫人海,漫漫大路,你我相遇,成为相互。
相互就是:走累了一起扶助;相互就是:走远了一起回顾。
啊,相互就是相呼。
请你根据上面画线两个句子的结构,以“相互就是”开头,仿写两句话。
相互就是;相互就是。
4、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仿: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5、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
(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
)例:一棵树,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为春风升起绿帆。
答案:1、例: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阴凉);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如: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海中似的自由遨游。
3、痛苦时一起倾诉快乐时一起投入。
4、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5、运用比喻修辞,两句话意思关联。
示例一:一棵树,是一位凛然挺立的哨兵。
凛然挺立的哨兵,为祖国边陲筑起钢铁长城。
示例二:一本书,是一把智慧的钥匙。
智慧的钥匙,为成功打开大门。
示例三:一种思想,是一座鲜明的坐标。
鲜明的坐标,为人生指引航向。
二、概括、表述学习指导:概括和表述不仅在阅读考查中进行,在语言实际运用考查中也经常出现,它重点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综合、概括表达的能力。
概括和表述考查的是学生在对材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练和表达的能力。
因此,阅读理解和归纳提练的能力是概括和表述的前提。
概括是为了把话说得抽象、简约、精粹、扼要、精炼,常见题型有拟写一句话新闻、根据具体要求概括语段的中心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表述题要求在读懂材料及题目要求的基础上,按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答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题型示例:1、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
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326个不规范字。
由此看来,2、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
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3、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生的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网上常见的“美眉”(漂亮女孩)、“菜鸟”(新手);由外来语演变的“酷”(cool)、“秀”(show)等等,你怎么看?随便说说。
(30字左右)答案:1、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例如:商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
2、汪松教授荣获爱丁堡科学奖。
3、例:第一种,很好,体现时代的特点,简洁、生动,赋于更新的意义。
第二种,不好,语言不符合传统习惯。
第三种,无所谓,但理由要充分。
三、语句扩展学习指导:扩展语句是通过扩展语意或语境使简单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尽量丰富、形象、具体起来,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完成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注意按规定的情境和要求扩写。
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三种基本形式:一、句意的丰富,二、情景的再现,三、话题的拓展。
这三种形式可以使几种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得到训练,还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
一、句意的丰富。
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通过加修饰成份,或通过加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以克服语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她笑了” ,扩展成“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
”二、情景的再现。
给出几个情景信息词,然后根据这几个词提供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我”为重点,展开想象。
扩展成“黄昏时,我伫立在海边的一个巨大的礁石上,海风迎面吹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放飞的风筝。
我飞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欧追逐着怒涛的英姿,我听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鸣。
这给我的体内灌注了无穷的力量。
”三、话题的拓展。
这种形式是给一个中心句或首句或结句,要求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加以充实或拓展。
例: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题型示例:1、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50字左右),把下面语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根据下面两种情况,以“水”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句话,每段话不少于30字。
情景一:夏天大雨过后河水情景二:冬天中午阳光下河水3、展开想象,对下面的句子进行扩展,要求将情景写得具体生动,注意合理、自然、贴切。
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答案:1、如,极目远望,一叶扁舟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水天相接之处奔流而去。
2、如,极目远望,一叶扁舟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水天相接之处奔流而去。
3、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
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神飞,意趣盎然。
四、其他学习指导: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表现形式,拟写对联的考查,既要求学生了解对句的一些基本常识,又往往将课内外知识很好地融合,这种题型对学生更好地了解、继承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
拟写广告、建议等主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强的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答题时要考虑语言的精练、得体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按一定要求,将有关图表、漫画的内容转换为文字表述,这类题型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考查学生的观察力、从所给的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消息的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有关的文字说明,认真分析图表或漫画。
另外,将仿句与古诗文默写、改错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题型也越来越多。
题型示例:1、在某班组织的对联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根据杜甫的《春夜喜雨》拟了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请你运用对仗的知识对出下联:2、下面是纪念《中国青年报》创刊50周年获一等奖的宣传口号,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双音节名词,使之完整。
与时代同行,为喝彩。
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
①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
(不超过30字)②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
(不超过30字)答案:1、如:皑皑白雪兆丰年。
2、青年。
3、①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似只眼睛。
②像保护眼睛(眼珠、眼球)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
或“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言之成理即可)第二部分活动一、探究性学习学习指导:所谓探究,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材料之间大致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如《藏羚羊跪拜》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题(参见2002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提供的材料中有一段“藏羚羊性怯懦……”,另有一段“(向人)挥蹄致意……”。
这两段文字之间前后存在矛盾。
为什么藏羚羊的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找到答案。
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如2003年武进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中13题。
题目中提供的三则材料都围绕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展开,共同点是植物都能对付动物,不同点是植物对付动物的方式不同:或主动进攻,或被动反击。
一般说来,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
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可让学生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再通过比较、分析,一定会有所发现。
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写不同点的。
训练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学会归纳。
题型示例: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1)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
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
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2)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不见。
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2000年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1997年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四年前,加州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