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

浅析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

浅析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 ■ 董立惠[摘 要] 时代在不断进步,过去的人们依附于外界的环境生存,但现在,人们企图通过对环境进行设计而使得周围的环境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文章从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理念进行了说明,并对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建筑 室内外环境 感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周边的生存环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加强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促使建筑设计在环境的重视程度上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此背景下,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了《北京宪章》,这一标准再次诠释了广义建筑学的深远思想和环境的重要性与互动性,强调以人为本的综合设计观念。

众所周知,建筑环境主要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大类,前者指的是对建筑内部的空间所进行的设计,侧重的是室内空间的功能性设计;而后者则强调的是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当前,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被共同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建筑设计深化为室内外环境设计人们向往的是平静、祥和的居住与工作环境,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类文明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得以丰富,直至今天,物质已不再是人们单纯追求的东西,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了精神需求上,不难发现,人们所需的所有社会活动环境都要为人类提供服务,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同样地,建筑室内外环境始终与人相伴,针对室内外的环境设计,也必须以人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当然,要将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涵盖在内,具体表现为平面的布局,功能区域的划分,家具的尺度,人流的走向与滞留,工作、交流、休息的活动空间以及物体的各造型,装饰色彩,材料质感,灯光照度,空气调节,植物配置,听、视觉的效果,动态、静态的搭配以及文脉与传统的承续等,这些内容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它们表达了人们对于房间的功能性需求;同时,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信息等也应当伴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不断提升高度。

只有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同时满足的室内外环境才是具有时代感的建筑,才会集高雅、舒适、和谐、完美于一身。

二、 环境设计的三个层面环境对于人类来说,不只局限于表面看到的环境,从大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也从单一的形式层面而上升为包含意象层面、意义层面与形式层面在内的三个层面,它们两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形式层面也就是环境的基本建筑元素、装置和设施等内容,它所遵循的是实物的尺度、对比、平衡、秩序、比例和韵律等视觉规律的舒适度,客观的讲,它是人类视觉效果的良好塑造;意象层面则是通过将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符号与空间特质的内涵进行表达,从而烘托出环境的性质、用途和特征,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人们视觉上的识别性和可记忆性,继而激发人们对场所环境的认同,在人类理性的驱使下对环境进行辨认而引起相应的知觉反应;与前两个层面不同的是,意义层面所蕴含的是环境的文化涵义和修养,它所推崇的是在创造的环境中融入人类历史、文化、生活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文要素,它将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扩大到了文化和审美角度。

当代的环境设计是集形式和视觉于一身的,但仅仅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单纯反应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应当是这二者的完美融合,也就是实现一体化的设计。

它追求的不是相同或相关建筑元素的简单重复,而是应当将意象和意义层面的气氛营造的更为突出,完美的建筑设计植根于建筑所在环境的特定地域和特定使用功能,实现场所的精神和文化与建筑的有效渗透,它从侧面来看是室内和室外空间上精神层面的互动,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三、 场所精神与文化介入千变万化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终归是场所,建筑环境设计是在某种场所一类精神的引领下达到内外相辅相成、与建筑整体协调的目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就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着力于塑造这样的场所。

人类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一切创造活动的总和,也是人类优良传统的结晶。

著名学者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就曾经指出,文化即为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承袭性以及变异性等。

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一般都是通过带有特殊涵义的文化要素与其结合,并反过来从环境的视觉和空间关系上对文化进行深刻的表达,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地表现了建筑所处地域的特征和当代的时代气息,形成不同意义上的审美。

四、 昼夜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1. 白天的自然光一个建筑物的室内、室外空间在白天基本上都是利用自然光来达到照明作用,自然光可分为表面阳光直射和天光散射两部分。

室内的自然光是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一种照明模式,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使用功能要求,并为室内光环境的空间和表面效果提供保障,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良好的天然照明效果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得一些建筑元素在这种关照的衬托下能够更好的发挥视觉冲击效果。

在辨识空间中,物体的形态、色彩、立体感、材质等的表现都需要借助自然光来完成,换句话说,外部空间的塑造如果没有自然光的作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夜间光源和灯光的相互运用室内、外空间由于所处空间的不同在光源的选择和应用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在黑夜中,室内外空间通常会采用电光源为主的多种人工光源来提供照明,室内环境下的人类活动需要在合理的照明下完成,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夜间的生活环境是需要以科学的照明设计来作为基础的,同时配以良好的配光方式和光源选择以及光量控制,更有实践证明,这种组合形式下的照明方式对人类的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室外景观的设计往往需要通过亮化的处理方式来营造完全不同于白天的奇特效果,而运用灯光的明暗、强弱、色彩、层次、对比等多种变化方式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使展现在城市夜景观当中的主体更具魅力,从而烘托出各种奇异的变幻方式,例如,灯具、橱窗、铺地、小品、水景、广告、绿化、建筑等各种景观要素都在其界定范围内,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好可以营造绚丽多彩的空间夜景观环境。

五、 空间感知与环境设计1. 视线在空间中的变动多数情况下,空间与环境具体设计的内容之间形成交感,人类对环境设计的感觉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人类视线的变化所决定。

虽然人们对二维绘画、三维雕塑的欣赏需要不停地移动视线来完成相关动作,但人们所感受的空间环境秩序还是因为主观方面的影响而显示出明显的区别。

一方面,在环境设计中所运用到的绘画以及雕塑中的四维元素等都是由环境设计者来构想并确定,但空间环境的四维元素由于将人的身体包含在其中,继而通过不断变换的视野角度来逐步产生。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来看,它虽不能够提前预知人力的全部视野变化,但作为一个设计者来说,却可以根据预定的主要动线的移动来进行相应的空间组织;另外,绘画、雕塑等设计因素中的四维元素也可以是人类视野在静态中所表现出的位移,毕竟,人的视点在形态空间中可以因为人体的位移而不断产生变化,并可获取连续不断的动态全方位空间信息。

在空间设计中,抑扬、引导、围合与分隔等艺术表现手法都是环境的动态利用,为创造丰富的空间感提供了支持。

2. 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通常的,空间与环境设计之间的交感中,人的观赏位置不变而物体发生运动的情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视觉空间相对稳固时,使得物体运动的每个瞬间的姿态都被认为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容体,并在整个运动过程的制约下,发生人不动而物体动的奇妙情景。

3. 行为在空间中的移动如若对空间感知进行划分,人们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长短可作为一个有力的依据。

特别是对于一些建筑中起交通联系空间等瞬间穿越空间作用的感知,可称为短时印象,它所阐述的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捕捉空间的重要特征。

对于这一感知而言,它往往只停留在短时间内对一个物体相对集中观赏的层面上,但对实物的欣赏需要在空间中具有一定(下转第047页)043047主入口前设置大型入口广场。

考虑场地高差,通过下沉广场将人流直接通到商业内部之中。

本项目中的商业业态呈多元化,涵盖了大型主力店、零散店面、超市、步行街、娱乐、健身等。

商业以挑空中庭为枢纽,联系了各层商业出入口。

通过公共空间的变化处理,创造出了不同的主题和鲜明个性风格,形成了内部四通八达的网络,成为了商业人流集散、水平垂直交通的枢纽。

沿中庭四周布置休息茶座,使之成为公共空间中的半私密休息空间,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领域感和放松休息的地方。

中庭内布置透明观光电梯、自动扶梯,人们在垂直升降的活动中,赋予了中庭的动感和节奏感。

五、 结语城市综合体是近些年来城市中大量建设的建筑类型。

如今的综合体建筑除了拥有多种功能性、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之外,还在建筑设计中加入绿色建筑与低碳环保的理念。

从整体布局中考虑环境节能措施,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有效的节能降耗且低碳环保。

参考文献[1]GB50 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2005.[2]GB50 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50 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4]JGJ/T 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S]. [5]GB50 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上接第039页)图2 牧城驿湖南文创产业园整体构思三、 结语空间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活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塑造空间。

对新城而言,生态空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优化城市结构,抑制用地蔓延,提供游憩空间,提升宜居宜业的环境。

生态空间是一个新城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如何让生态资源更好的为使用者共享,更需要深入研究分析不同使用者真实需求。

因此,空间环境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形式,更取决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在空间的设计上实现“以人为本”,从人的客观需求出发,将生态空间的利用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令空间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段进.当代新城空间发展演化规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詹运洲,李艳.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1(2):49-57.[3]刘士林,刘新静.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4):74-81.[4]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30-33.[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陈晓刚,周欣,林想.基于城市生态空间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155-157,165.(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 116024)(上接第040页)拓宽了北河南侧道路,留出了亲水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