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洪涝灾害
海河
辽河
黄河 关中地区 淮河 四川盆地 长江
25 20 10 5
云贵高原
珠江
图2.19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1949—1989年)
43.[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图11示意河南省水文气 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并解释原因。 【答案】
学科网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制定救灾 应急预案
2.4中国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海陆兼 备,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气候极不稳定, 决定了我国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 不均衡。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 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 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 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 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河流从低纬 度向高纬度 流的河段
秋末春初
我国农作物水灾受灾较严重的省份有 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等 农业大省。 为什么东部地区受灾严重? 耕地面积广,农业发达,主要商品粮 基地在此。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 业发达
中国各省(市、区)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1978~2000年)
嫩江
松花江
通过阅读图2.32,掌握以下内容: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源地在西北太 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 个海区。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约占世 界台风总数的1/3。
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 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 均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一、旱灾
——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 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 淮地区
显示了我国的旱灾中心,其中以 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 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 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 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 水量大。)
1000
44、(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20世 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 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 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 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思考为什么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风暴潮 灾害影响更为深远?
一、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数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思考: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 的特点?受哪些因素 影响?
2、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 类型 形成原因
探究活动:
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2、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 理解其成因。
(提示: 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 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 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 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 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 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 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 地区。)
2015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 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 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5,回答16~17题。 图5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16.据图5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 当时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 潮的措施是 A. 完善预警系统 B. 围海造田 C. 修筑沿海堤坝 D. 建防护林
探究活动:
①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 没有成灾,原因是什么? ②区别台风和旱灾、洪水的灾情报告有 什么不同? ③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有什么影响?
(提示: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与该 城市的防御能力强有密切关系。台风登陆会带 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
?思考:
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从图2.31可以看出,1972年旱灾 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东部和西部。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1949 年以来,1959年~1961 年、1965年、 1972年和1978年等年份都发生了区域性的大 旱灾。 ②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 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③结合图2.2洪水点位图可知,这两块旱 灾区又是发生特大洪水的地区。从而了解到 华北地区是旱灾和涝灾灾害都很严重,而且 交替频繁出现的地区,防旱、抗洪对当地政 府和人民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 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 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 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3、路径: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 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 国东部沿海侵入。
通过阅读表2、6,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4 、台风造成的损失 ①记录有关台风灾害灾情信息主要从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毁损船舶、倒塌房屋数、直接经济损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 失等方面纪录。 %~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②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有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 成倍增长的趋势。 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 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 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 城市十分缺水。
通过阅读表2、5,掌握以下内容: ①我国农业旱灾灾情统计报表的核心内容 包括因旱灾形成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 灾人口和粮食减产等。 ②通过对不同年份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 看到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图11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6分) (2分)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 的原因。(4分)
【答案】 (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它月份无雹灾); 主要集中在5月-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三、水文灾害多发区 ——长江流域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 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 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 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 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说明:我国台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我 国南起两广,北至辽宁的漫长海岸地带,时常受 到台风的袭击,大多数内陆省份也可能直接或间 接受到影响。其中,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 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 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 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1/3以上。
点拨: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 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
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 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 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 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 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 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 发展。
?思考
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 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 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 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 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 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 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 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 是旱灾频发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 灾情特点。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 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 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 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 大东部季风区。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 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 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 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 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 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 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 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 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 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提示:强调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 以及空间上的交错出现,旨在使学生理解因时、 因地防治这些灾害的必要性。)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 时有发生。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120° 122°
M 30°
20 0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