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言和警句的区别

格言和警句的区别

格言和警句的区别
定义
格言: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名言:著名的话。

如至理名言。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警句: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相同点:四者都是有一定涵义的话,四者都是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并相对固定下来的话。

不同点:四者不同点在于,各有表达上的侧重点和特点。

谚语主要强调它的出处来自民间,出自百姓之口,经过广泛流传而固定的语句
警句着重表达含义深刻生动,使人特别注意而告诫的句子,强调“警”就是使人特别注意
名言是着重从言论的知晓度来说的,它是著名的,因此名言也常说成“名人名言”,往往名言不仅言论著名,且大家一般知道这句著名的话是谁说的
格言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和警句相似,所以一般把格言和警句连起来合称“格言警句”。

一个具体问题
关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谚语”吗?
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

虽然这句话引用很广泛,但是非常奇怪,人们引用说明道理往往忽视了它的出处,所以许多人以为它来自民间,故许多人常在引用此语时灌之以“古语曰”、“有俗语曰”、“人们常说”之类的说法,连宋代大学者朱熹也没有提及此语之出处,只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朱子读书法》)看来,董迁之名不“著”,已经为后人所忘记,于是才把它当做了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拾柴火焰高。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心正不怕影斜。

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

身子正,脚根硬。

男儿两膝有黄金天下乌鸦一般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举例: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主义》)
谚语的主要特征是:句式匀整,音调和-谐,具体通俗,
形象生动。

与成语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是句子,通俗易懂。

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

格言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一般是处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语句。

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满招损,谦受益。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格言的主要特征是内容精辟促人深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