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练案10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练案10古代诗歌鉴赏二

练案10 古代诗歌鉴赏(二)本练案共4页,共20题,共110分,训练时间11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导学号 00774138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司马光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

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

夜半酒醒,写下这首诗,次日早晨(诘朝)呈送给子骏等三人。

尧夫,范仲淹次子。

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E )A.开头两句描写春雨,当时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最后两句用“玉冰壶”意象比喻诗人高洁清白的品格,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解析]A开头两句中的“青春”即春季,“阕”是终止的意思,表明春雨停止,可见重在交代时节,而不是描写春雨。

E“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不准确,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而司马光极力反对,诗人用“玉冰壶”意象是表明自己的忠心。

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示例:①孤独寂寞。

园林偏僻荒芜,雨停以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

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

以比玉壶冰还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

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

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__[解析]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其中答对情感1分,分析1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39红白牡丹吴融①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

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

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D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解析]A“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分析错误。

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

4.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答:__示例: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探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

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

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

__[解析]6分,指出典故2分,分析好处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0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C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解析]A“儒雅谦恭”有误。

C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答A项3分,答C项2分。

6.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__示例: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每点2分)__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1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E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C“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E“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8.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答:__示例: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

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

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

李诗抒写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__[解析]本题注意答出相同点:思想;然后分析不同点韶华易逝的愁苦,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导学号 00774142秋夜二首(其一)孔文仲①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

此诗写于被罢官后。

②苍鹯(zhàn):一种猛禽。

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DE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

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

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解析]D是对比的手法。

E尾联是直抒胸臆。

答D给2分,答E给3分。

10.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6分)答:__示例: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

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

__[解析]6分,表达技巧2分,作用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3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C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解析]B“情景交融”错,此两句并没有写景。

C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多答不给分。

1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答:__示例: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