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
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菌
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
菌丝组成。

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
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
“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
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

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

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

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2.高氏一号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

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
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

因此,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

3.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为避免破环细胞及菌丝体形态,通常采用插片法和玻璃纸法并结合菌丝体简单染色进行观察。

在插片法中,将灭菌盖玻片插入接种有放线菌的平板,使放线菌沿盖玻片和培养基交界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而且有利于对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形态进行观察。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

2.培养基
灭菌的高氏Ⅰ号琼脂。

3.仪器和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培养皿等
四、实验操作
1.配置高氏一号培养基(200ml)
按配方称取高氏培养基各组分,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
倒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依次逐一溶化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到100ml,调pH,121℃灭菌20min。

2.倒平板
取融化并冷却至大约50℃的高氏Ⅰ号琼脂约20mL倒平板,凝固待用3.接种
先在培养皿底面用黑色油性笔划出接种环划之字的方向,再无菌操作用无菌接种环分别由青色链霉菌和弗式链霉菌菌种斜面平面上挑取菌种(孢子),在高氏I号培养基上沿所划线的方向密集划线接种,划线要密,不能交叉。

4.插片
无菌操作用已用酒精泡过并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过的镊子取灭菌盖玻片以约45度角插入平板琼脂上,并垂直于3中所划线的方向。

每个平板中插三片。

5.培养
将平板倒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7天。

4.镜检
用镊子小心拔出盖玻片,用纸擦去背面培养物,有菌面朝上放在载玻片上,通过显微镜直接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观察。

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再换高倍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菌种摄像及绘图:
弗式链霉菌
绘图:
2.菌种形态:
六、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 倒平板要厚一些,接种时划线要密。

2. 插片时要有一定角度并与划线垂直。

3. 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更换高倍镜观察。

4. 操作中勿碰撞有菌丝的表面,以免破坏菌丝形态。

七.思考题:
1.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及孢子丝?
答:气生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是指从基质伸向空气中的菌丝体。

菌类的菌丝体多是匍匐在基质上,或是贯通基质而伸长的,为了孢子的形成而生长气生菌丝。

在一定条件下,水生菌类也可以生长气生菌丝。

真菌和放线菌的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

它叠生于营养菌丝上,以致可以覆盖整个菌落表面。

在光学显微镜下,颜色较深,直径比营养菌丝粗,直形或弯曲,有的产生色素。

在固体培养基上霉菌的菌丝分化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深入到培养基内吸收养料;气生菌丝向空中生长,有些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2.弗氏链霉菌和青色链霉菌的孢子丝有何区别?答:青色链霉菌的孢子丝为螺旋形,而弗氏链霉菌的孢子丝为直线形。

附录:
高氏(Gause)Ⅰ号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4g KNO3 0.25g NaCl 0.1g
K2HPO4 0.1g
MgSO4 0.1g FeSO4 0.002g 琼脂 5g 水 200ml PH 7.2---7.4 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200ml。

121℃灭菌20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