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之诗歌鉴赏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
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 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 活的妙趣和真谛。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 繁
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 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 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 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 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 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 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 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人称
“诗佛”,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 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 宗”山水画之祖。苏轼也曾说:“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下面请同学们置身诗境把这首诗读一读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 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 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 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景物的特点
钟声
悠然
渡头
人声嘈杂
山寺的超然僻静
世俗的杂乱喧嚣
诗人形象
神情 闲望沉思
诗人形象
闲望冷观
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 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再见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孟浩然名片
姓名 孟浩然(689-740)名浩 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 简历 成就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 著有 《孟浩然集》 名篇有 《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其诗风 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
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 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 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
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
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 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
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 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 隐逸的道路。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 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 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 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 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 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
世俗的喧嚣 钟声的悠然 世人回家 归心似箭 我归鹿门 潇洒超脱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情感?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对比 表现出诗人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烟树
夜月 岩扉 松径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静景
寂静
诗人形象
神情 情感 欣喜 沉醉 迷恋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评价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 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 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 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 以隐士终身。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 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风: ※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 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意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 脱俗。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 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 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 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 的异同。 同: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景物 和感受诗意地集合在一起,全是是浑然完整的 整体,恬淡、优美。 异: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 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 光彩。
背景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 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 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 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 鹿门山辟一住处。这首诗是孟浩然 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偶尔也 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 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 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 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隐居的目的兼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 生活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 高洁人格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
朝· 宋] 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 王维、孟浩然、 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孟浩然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 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 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
“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 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 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
夜归鹿门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回家的人。
沉缓的钟声 佛门清静
——
对比
嘈杂的人声 尘世纷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
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黄昏野外的
秋景图。
颈联写荒城古渡, 落日秋山,是寓情 于景,反映诗人感
情上的波折变化。
荒 城 临 古 渡,落 日 满 秋 山 。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 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悲苦。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 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
那样从容不迫。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 的情景。 望中景色和车
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
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 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之 情。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 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意, 流露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 失望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