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个例天气预报”所选个例将个例的真实时间均换成假定时间。
个例均给出季节提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从天气分析入手,详细分析各种资料才能做出较好的预报。
第二,提高了现场问答的权重,理论知识仍维持较高权重。
在理论知识维持比较高的权重的同时提高现场问答的权重,就是为了考核选手分析问题和技术总结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竞赛成绩较好
这次参加竞赛的108名选手成绩均不错,综合平均成绩285.02分,个人全能第一、二、三名得分分别为349.07、341.05、336.95分。
团体总分第一、二、三名得分分别为1008.64、1000.28、954.0分。
单项竞赛:
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平均得分 54.8分(80满分)
MICAPS3.0操作平均得分9.65分(20满分)
历史个例的天气预报平均得分70.67分
实时天气预报得分81.85分
现场问答平均得分75.28分
1、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天气预报的理论知识是做好天气预报的基础,不懂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不了解数值预报及产品应用,不了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资料和产品的应用,是必然做不好天气预报的,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测试预报员天气预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竞赛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考题题型分配如下(表中括号中的数字为分数):
增加了多项选择题数量,并规定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增加了竞赛的难度。
从各项分数的分布看,天气学、雷达、卫星、规范各占50.0、12.5、7.5、10.0分(总计80分)
其中天气学、雷达和卫星应用平均得分折合百分制为67.4、68.8和66.7分。
填空题平均得分折合百分制为77.8分。
从答题情况看,答得比较好和差的题都是属于天气学范畴的内容(共16分),答得比较好的是地转风概念、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答得较差的题是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典型梅雨出现的时间;也就是说对天气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比较牢固,而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的掌握还有差距。
选择题比填空题答得好。
选择题答得较好的是大雾预警信号、天气图上如何判断大气的斜压性、中尺度系统划分等级等,回答得较差的是锋面气旋生命史、中气旋的尺度;多项选择题答得好的是暴雨产生所满足的条件、大范围降水形成的条件,回答得差的是水汽饱和程度与水汽含量的关系、涡度与涡度平流的概念,简答题每道题都有得满分的选手,答得比较好的题有雷达图上雹暴的识别和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的关系,比较差的是雷达图上有指示意义的非强回波识别与形成原因,说明选手对雷达资料的应用水平较两年前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
2、业务规范比较熟悉
例如灾害性天气的划分标准,预警信号的发布规定,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什么时候应该制作和发布什么预报?每次预报包含什么内容?
这次的业务规范考题共有8道,涉及精细化预报、预警信号、评分检验等内容。
从考试成绩看,大家对业务规范是比较熟悉的,平均得分7.32 分,折合百分制为73.2分;答得较好的有填空题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答得较差的是选择题道路结冰的警报发布,说明一些选手对冰冻灾害警报发布规范还不夠熟悉,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3、基本技能比较熟练
MICAPS3.0实际操作题共有10 道,例如制作探空资料的垂直剖面、对比显示分析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性能等。
MICAPS 3.0操作考试平均得分为9.64 (总分为20分),考分较低的原因与首届相同:题目偏多、考试时间偏短
4、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
分历史个例和实时天气预报两类:
前者每个省选取两个近几年本省发生过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因为每个省的两个过程都是灾害性天气过程,其中一个过程要求写出预报理由,两个过程都要分别写出高空和地面影响系统,做出2个本省的站和2个外省的站的灾害性天气、降水量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向、风速的24小时预报。
本次竞赛组委会挑选了52个个例,涵盖了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各类灾害性天气过程所占比例如下:暴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占71.1%),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暴雨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从季节分布看,每个季节都有,夏季最多,春季次之,与我国灾害
性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一致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选暴雨过程从4月到9月都有个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由于历史天气个例隐去了出现日期,因此首先必须判断出过程的性质,否则预报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和预报理由必然出错,要素预报也会出现较大误差。
历史个例天气预报平均得分70.67 分,其中预报理由平均折合成百分制为80.6分。
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平均折合成百分制为57.8分;
降水量级平均折合成百分制为58.5分,
最高、最低气温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62.4分、73.6分,
风向、风速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79.4、84.9分。
气象要素预报得分最低的是最高温度,说明在大力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气象要素的预报。
大部分参赛选手预报理由和影响系统考试成绩较好,
高空影响系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地面,部分选手对地面系统的识别和判断不够准确,有的术语不够规范和专业。
主要预报理由和依据把握较好,没有违背天气学原理和其他相关理论的问题出现,但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还不够到位。
多数参赛选手的预报思路、预报着眼点比较合理,但少数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不够。
少数选手文字不够精炼,层次结构不够严谨,极个别的选手文字超过350字。
实时天气预报,即1月13日预报1月13日20时(北京时,下同)到14日20时5
个站(其中2个本省的站,3周边省份的站)的天气,同样包括灾害性天气、降水量级、最高和最低气温、风向和风速。
选取同一气候区内外省的3个站,对于考核选手的天气分析和预报能力是必要的。
从全国来看,1月13日20时-14日20时大多数省天气比较简单,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局部地区出现大雾,但是大多数没有出现在预报站点上,其它地区没有出现灾害性天气;另外,辽宁、吉林、西藏、新疆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现小雪,云南、海南等部分地区出现小雨,大多数也没有出现在预报站点上,即便如此,这些省的预报难度确实要比其它省大一些。
对于全国来说,温度预报有一定难度,数值模式预报升温明显,要将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误差控制在2度之内并非易事。
另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风比较小,风向的预报也有一定难度。
因此从总体上讲,这场实时天气预报竞赛难易程度对绝大多数代表队是相同或相近的,少数省也只是个别站个别项目预报难度大一点,再加上这一项的权重只有0.6,因此对整个竞赛成绩影响不大,这次竞赛实时预报得分最高的选手恰恰出在有大雾的省,也印证了这个结论。
当然实时天气预报竞赛还有改进的余地,有的同志建议增加实时天气预报的站点数,延长预报时效至72小时,从而降低个别站点因某一天的天气对实时天气预报总分的影响,是有道理的。
实时天气预报平均成绩81.85分,最高得分100分。
其中灾害性天气预报平均得分18.44 (折合百分制为92.2分),降水量级平均得分19.22 (折合百分制为96.1分),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得分8.75、10.53 (折合百分制为58.3、70.2分),风向、风速平均得分11.14、13.76 (折合百分制为74.3、91.7分),气象要素预报得分最低的仍然是最高温度。
5、现场问答情况良好
口头问答涉及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大雾等灾害性天气,要求选手回答灾害性天气特点及成因,有的题甚至要求分析降水分布不均、区域出现不同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要求较高。
现场问答评分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占60%)、参考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占20%)和表达能力(占20%)三部分。
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选手必须有丰富的天气预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较好的口才,因此现场问答虽然只有6分钟,但是对选手能力的全面测试。
现场问答的平均得分 75.28分选手们大都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天气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多数人能够切中主旨,答出要点所在。
回答问题比较流利、正确,反映了我们的选手,预报思路清晰,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并对影响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有比较丰富的预报经验。
现场问答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选手成因分析不足,例如冰雹的预报,没有分析0℃层和-20℃层高度;冻雨的预报,没有分析中层暖层;降雪的预报没有考虑850hPa的温度等等。
二是没有围绕造成某种天气分布特点的成因展开分析,如为什么不同区域降水强度不同、降温强度不同等等。
三是少数选手“特点”与成因混为一谈,分析不够深入。
另外,大部分选手都没有讲够6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主要是由于所给资料不多,没有提供物理量、天气雷达、自动站等有关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无法进行更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