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生产要素与生产力(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①人的劳动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物质资料都生产不出来。
②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劳动对象可能是自然物,也可能是劳动产品。
③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指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除了生产工具以外,生产用建筑物和土地等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劳动资料。
(4)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
(5)生产力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表明: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拥有什么样的经验与技能,拥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的。
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6)决定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的发展的因素:①科学技术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也就愈高。
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愈发展,生产工具也就愈先进。
②分工与专业化在经济发展史上,劳动分工始终是促进劳动者专业知识积累与技能提高的重要力量;同时,劳动分工往往伴随着生产工具的专门化,而日益复杂、强大的专门高级设备与工具的发明又推动着劳动者知识与技艺的提升。
2.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构成(1)生产关系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包括互相交换其活动或产品的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④在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3)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时的生产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是两个经常交替使用的词。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总是先有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然后,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生产力不相适合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则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不能过分长久地脱离生产力。
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必然要被能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经济制度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关系发展到新的阶段,上层建筑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新的上层建筑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也解放了生产力,这样就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阶段。
4.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
(1)原始公社最初出现的是原始公社,它是和当时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资料的原始公社公有制、按原始分工进行的集体劳动和产品的平均分配,这就是原始公社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特征。
(2)奴隶制经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奴隶制下的劳动者,便是奴隶主可以当作牲畜来买卖和屠杀的奴隶。
大规模奴隶劳动的运用,使社会生产特别是手工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
(3)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劳动者农奴。
封建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手工工具和畜力耕作。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1)经济规律的概念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分类①有的经济规律在各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是各种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②有的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③有的经济规律只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各个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3)经济范畴经济范畴是指经济关系的理论抽象,是对特定经济关系的概括。
一般而言,经济范畴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论抽象,往往不太容易直观地把握。
如果人们侧重经济关系的可观察性,那就必须通过经济变量的考察来掌握它。
(4)研究经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人们不能取消客观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动,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从而较快地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
(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要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首先就是揭示经济制度运行与变化的规律,包括研究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由于不能把制度、范畴、变量当作一种静止的现象来研究,必须从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中来研究它,因而也就要求揭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是受什么经济规律的支配、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运转的。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经济规律与经济主体(1)经济规律与经济主体经济规律得以实现的关键是相应的经济主体采取的经济行动。
(2)经济主体的特征①经济主体的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a.经济学里考察的人不是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而是特定社会地位中的人。
主体的动机、需求和偏好等等,只可从它们在经济制度中所处的位置去把握;b.经济体系中的人不是互不往来的、离群索居的孤立个体,而是处于社会分工网络中的社会人,时时都要与他人发生互动关系,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会受到这种互动关系的性质的影响。
②经济主体的历史性经济主体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经济系统中的互动关系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与一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
③经济主体的目的性人类的活动必须具有某种目的,没有目的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至于历史主体的活动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谋求私利还是其他什么,则不能先验地假设,而应根据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来把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1)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客观经济规律的学科,首先具有科学性。
(2)政治经济学往往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又是有阶级性的。
3.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1)实证性与规范性实证性是指求证事物的本来面目,要解决“实际上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性是指对事物的判断取舍,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要讲究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必须注意防止两种倾向:①缺乏科学实证基础、单凭个人好恶而妄下结论;②夸大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否认主体利益与价值判断的作用,结果陷于特定利益集团的局限。
三、政治经济学的源与流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分化(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经济研究的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从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在法国,是以弗·魁奈医生等人为代表的重农学派,把农业作为创造财富的部门进行研究;在英国,是威廉·配第正式展开了对国家财富的统计与分析。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为完整理论体系出现的政治经济学是18世纪工业革命进程的产物,它由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创立。
斯密写成《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并于1776年出版,该书首次使经济学成了一门独立学科。
(3)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广及工人阶级的成长,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分化。
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家明显向市俗化发展。
在法国,有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在英国,有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和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他们提出了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要素价值论和按照要素贡献进行收入分配的要素分配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面世,其余各卷由恩格斯等人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建立。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全面地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当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这一伟大贡献又是以他的另一伟大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确立了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3.新古典经济学与经济分析方法的现代化(1)边际效用价值论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所谓“边际革命”的三本代表作,即奥地利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吉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法国瓦尔拉的《纯粹经济学》。
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或费用,而是商品本身对人的效用大小;其二,分析经济变量的有效方法不是平均量,而是边际变化量,即所谓最后一个单位的变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