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作业指导书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作业指导书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作业指导书批准人:状态:持有人:分发号: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结构中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

2、引用标准JGJ/T23—200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3、仪器设备的要求检测采用回弹仪,HT225A型,主要技术要求:3.1 测定回弹值的仪器,应采用示值系统为指针直读式的混凝土回弹仪,回弹仪必须具有制造工厂的产品合格证及检定单位的检定合格证。

3.2 在洛氏硬度HRC为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在-4℃——+40℃之间。

3.3 回弹仪在工程检测前后,应在钢砧上作率定试验。

3.4 回弹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送检定单位检定。

a.新回弹仪启用前b. 超过检定有效期限(有效期为半年)c.累计弹击次数超过6000次。

d. 经常规保养后,钢砧率定值不合格。

e.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伤害。

3.5 回弹仪率定试验宜在室温20±5℃的条件下进行。

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时,取连续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0。

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符合80±2的要求。

4、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时,应具有下列资料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名称;b.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c.水泥品种、标号、安定性、厂名;砂、碎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d.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浇筑、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e.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f.检测原因。

5、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以及技术规定5.1 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其适用范围及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单个检测:适用于单独的结构或构件的检测;二、批量检测:适用于在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类构件。

按批进行检测的构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个。

抽检构件时,有关方面应协商一致,随机抽取并使所选构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2 每一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要求:a.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 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b.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c.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表面或底面;d.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

在构件的受力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e.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m2;f.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表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且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g.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5.3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布置应有方案,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应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5.4 当检测条件与测强曲线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可采用同条件试件或钻取混凝土芯样进行修正,试件或钻取芯样数量应不少于6个。

计算时,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应乘以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可按5.4-l或5.4-2式计算:1 nη= ∑f cu.i/f c c u.i (5.4-1)n i=11 nη= ∑f cor.i/f c c u.i (5.4-2)n i=1式中:η——修正系数,精确到0.0l;f cu.i f cor.i——分别为第i个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边长为150mm)或芯样试件(Φ100×100mm)的抗压强度值,精确0.1Mpa。

f c c u.i——对应于第i个试件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由JGJT23-2001的附录表E查得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n——试件数5.5 泵送混凝土制作的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碳化深度值不大于2.0mm时,每一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应按JGJ723—2001附录B修正;b、当碳化深度值大于2.0mm时,可按本指导书5.4条进行检测。

5.6 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5.7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

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

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估读至1。

5.8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选择不少于构件的30%测区数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5.9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

立即用浓度为1%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测量不应小于3次,取其平均值,该距离即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值。

每次读数精确至0.5mm。

6、回弹值的计算6.1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10∑ R ii=1R m =10式中:R m——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 i ——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

6.2 回弹仪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Rm=R mÕ+R aÕ式中:R mÕ——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 aÕ——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按JGJ/T23-2001的附录表C采用。

6.3 回弹仪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R m=R m t+Rαt(6.3—1)R m= R m b+Rαb:(6.2—2)式中:R m t、Rαt——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 m b、Rαb——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JGJ/T23-2001附录表D采用。

6.4 当检测时仪器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则应先按附录表C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再按附录表D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

7、我们因未建立地区测强曲线,目前采用全国统一测强曲线,故所测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a.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b. 不掺外加剂或仅掺非引气型外加剂;c.采用普通成型工艺;d.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的钢模、木模及其它材料制作的模板;e.自然养护或蒸汽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f.龄期为14—1000d;g.抗压强度为10—60Mpa。

8、混凝土强度的计算8.1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根据求得的平均回弹值R m和平均碳化深度值d m,按统一测强曲线换算表(JGJ/T23—2001的附录A表)得出,泵送混凝土还应按本指导书第5.5条计算。

8.2 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

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计算强度标准差。

平均值及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f c cu·I (8.2-1)i=1mf c cu =nn∑(f c cu·i·i)2-n(mf c cu)2(8.2-1)i=1Sf c cu =n-1式中:mf cu c——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n——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个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Sf c cu——结构或构件测区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精确至0.01Mpa。

注: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是指按JGJ/T23—200l规程检测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换算成相当于被测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在该龄期下的混凝上抗压强度值。

8.3 结构或构件混凝上强度推定值fcu.e应按下列公式确定:a.当按单个构件检测时,且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以最小值作为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fcu.e=f c cu.min (8.3a-1)——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式中:mf c cu·min至0.1 Mpa。

b.当该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强度值中出现小于10.0Mpa时:fcu.e<10.0Mpa。

c、当构件测区数≥10个时或当按批量检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fcu.e=mf c cu—1.645sf c cu注: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指相应于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结构或构件中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8.4 对于按批量检测的构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

a.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小于25Mpa时Sf c cu>4.5Mpa;b.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不小于25Mpa时Sf c cu 5.5Mpa。

9、回弹法检测流程图试验员了解检测情况,制定检测方案10、试验要求及注意事项a.保证回弹仪处于标准状态;b.回弹仪操作的基本要求是:用力均匀缓慢,扶正垂直对准测面,不 晃动,严格按“四步法”(指针复零,能量操作,弹击操作,回弹值读取)程序操作。

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

c.重视测区布置,力求合理、均匀、有代表性。

11、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a.当发现构件混凝土的匀质性较差时,构件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不相符时,应用钻芯法加以验证和修正。

b.当回弹仪检测后进行率定发现其不在标准状态时,应另用处于标准状态的回弹仪对已测构件进行复检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