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成因

太湖成因

太湖成因各方观点“其后,关于太湖成因陆续又有新的观点”钟华邦介绍,“有河流淤积成因假说、构造沉降成因假说、断裂交汇成因假说、地震成因假说等。

”而因太湖西侧湖岸及南侧湖岸均呈圆弧形,有人怀疑太湖湖盆可能是个大陨石坑,提出了“陨击成因假说”,也即太湖为陨石撞击而成。

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王尔康教授更找到了太湖被陨石撞击的直接证据——湖中三山岛上的击变岩。

1994年,王尔康教授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主席布克(KBurke)教授、国际冲击构造委员会主席夏普顿博士合作,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科学通报》(英文版,1994年第5期)上发表了这一观点。

“陨击成因假说”因此名噪一时。

至今太湖仍被看作是我国第一个得到确证的陨击坑。

记者在检索资料中又获悉,2003年11月,苏州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沈自励“经过近30年的不懈探求”,对太湖的成因提出新解:“太湖的出现缘于火山喷爆引起的地面沉降。

”“关于太湖成因,各种各样的观点很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高俊峰博士介绍,有意思的是,各派观点都有很多论据,热热闹闹争论至今。

太湖究竟何时形成据介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全面测量,并在湖滨及湖中打了一系列的浅钻和深钻,对湖底40m以上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探测和分析。

在广泛深入的调查及对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专家们对太湖的形成与演变有了新的认识。

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平均坡度仅0°0′19.66″,湖底72.3%处于水深1.5~2.5m,最深处2.6m,湖中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

平坦的太湖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黄土层距今 1.1万年至2万年之间,黄土层表面仅少量深层淤泥。

这与“构造下沉,并为沉积物不断填充”的推论不符。

专家介绍,湖底黄土地层与金坛、常州一带地面所出露的黄土是连成一片的。

在这黄土层上,尚见有一系列的被淹没的河道与洼地。

这些河道与现在的太湖出口大体吻合,如望亭湾、胥口湾、东太湖等。

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表明,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复盖着黄土的冲积平原。

经过对这大片平原陆续发掘(发掘点达200多处),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中,包括各种石器、亚洲象、剑马象、纳马象、骨骼化石以及黑陶、夹砂陶、印陶、古稻谷和各种编织工具。

其中古稻谷碳14测定为距今6274±205年。

这就表明,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已在这里开发定居,从事农耕生活。

据北宋单锷《吴县水利书》称“熙宁8年(公元1075年),岁遇大旱,震泽水退数里,清水乡湖干数里,而其地为民田,今日太湖也。

”这就更说明,太湖及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世人类历史时期。

专家详释太湖变迁专家们分析,太湖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

据相关分析及史料记载,全新世纪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4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

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1.5℃,海平面也比现在高,充沛的雨量,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形成许多湖泊沼泽。

二是海水上涨,海潮倒灌,河道淤塞,宣泄不畅。

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开垦,逐步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剩下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受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水成湖。

钟华邦认同这一观点。

他说,据《宜兴县志》记载:“太湖禹贡曰震泽。

尔雅曰具区。

左传曰笠泽。

史记曰五湖,皆谓此也。

按吴郡西南有巨侵广三万六千顷,中有山七十二。

”禹贡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一部地理著作,按该书附图所绘,太湖所处位置当时是古长江的分支南江。

“换句话说,先秦时期的太湖还未形成。

”而根据对吴县、东太湖、五金等地泥炭层测验也证实,6000年前的太湖还是一个沼泽地。

人类活动影响太湖“一个湖泊的形成,取决于两点:一要有很低洼的湖盆;第二是进出水流的河道。

”高俊峰介绍,细究太湖的形成历程,可以发现人类活动对太湖形成的影响。

据介绍,在太湖形成之前,太湖平原上细小河流分布密集,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河道大量开挖,围湖造田,致使湖周越来越高,而中间很低,一旦发生洪水,水泄不通,一个大湖便有可能由此形成。

而人类对太湖的影响不仅限于此,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清代,环太湖地区进出太湖的河道还有200多条,而因为人类活动,不少河道如今都已不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太湖的进出水量,对太湖的水容、水深、湖形等都产生作用。

事实上,太湖的水面是越来越小,解放前太湖的面积还有2500平方公里,至今仅有2338平方公里左右,水面萎缩不少。

而因为围垦太湖、出入河道减少以及污水排泄等原因,太湖流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问题同样不容轻视。

采访间,高俊峰特意强调一个观点:“湖面对于人类的服务价值远远大于陆面。

”积水成湖说认为,太湖虽邻近东海,但并不是由全新世海浸所形成的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从近年对太湖湖泊测量、湖中打钻及现代沉积研究分析,全新世以来,太湖平原曾是一个为黄土覆盖的冲积平原,并经历过四次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其间降雨量大,河流泛滥频繁。

因此提出,太湖是近期人类历史时期,气候温暖,海面回升,河道淤塞,人类围垦,洪涝泛滥,平原上水系变迁,地下水位抬升,水流渲泄不畅于洼地积水成湖,且由于波浪、湖流的侵蚀,逐步扩大成为大型的浅水湖泊。

陨石撞击形成最近有的地质学者认为,根据太湖湖盆洼地似圆形的形态特征,系由巨大陨石撞击形成。

这一观点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还需进一步寻找证据。

陨石撞击多年来,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近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三名教授找到了太湖属陨石冲击成因的关键性证据,进一步确认太湖系陨石冲击坑。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9年第4期《高校地质学报》上。

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分析鉴定,确证目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石与石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显示其形成经历了冲击震碎、熔融、挖掘抛射、空中飞行等阶段,最终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围。

同时,溅射物表层结构保留了气流刻蚀纹,并有熔珠和铁质熔壳;溅射物内部岩屑、晶屑中保留有受冲击应力形变的证据;溅射物铁质熔壳内包裹有石英、长英质及菱铁矿等冲击形成的粉尘。

“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为太湖系陨石冲击坑的论断提供了可靠证据。

”王鹤年表示,结合近20年来学者们对太湖研究的已得成果,可以确证太湖属陨石冲击坑成因。

经研究证实,太湖冲击溅射物产生于太湖陨石冲击坑形成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冲击震碎的岩屑、晶屑、尘粉及熔融物体等混合体被高速抛射至空中,再回落或溅落到冲击坑及其周围,太湖及周边的湖泊淤泥层保存了其中一些溅射物。

“太湖冲击坑的形成应该小于1万年。

”王鹤年教授解释,因为这些溅射物分布在湖底较硬黄土层之上的淤泥层中,而这些黄土层有1万至2万年历史,由此可以作出上述时间推断。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及争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便开始了对太湖冲击坑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1993年,王尔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并于2001年报道了太湖诸岛砂岩石英中呈“人”字形的微裂隙,认为其可能是冲击压力卸载的产物。

此后的多年间,虽然学者们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岩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变形纹等重要证据,但由于这些变形特征存在多解性,太湖冲击成因的假说仍然没能得以证实,太湖形成之谜的破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实施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在石湖沉积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以及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于是先后请教多位专家学者探索究竟。

然而众说纷纭,始终难以定论。

2008年初,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这些奇石展开深入研究,并组织了多次太湖及周边地区的实地考察。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证明这些奇石是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

此外,2009年7月,太湖三山岛外水域也发现了类似的冲击坑溅射物,为确认太湖陨石冲击坑成因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据悉,随着对太湖冲击坑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太湖冲击坑的真实面貌将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也将为揭示太湖美丽景观的形成和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演化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及争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便开始了对太湖冲击坑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1993年,王尔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并于2001年报道了太湖诸岛砂岩石英中呈“人”字形的微裂隙,认为其可能是冲击压力卸载的产物。

此后的多年间,虽然学者们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岩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变形纹等重要证据,但由于这些变形特征存在多解性,太湖冲击成因的假说仍然没能得以证实,太湖形成之谜的破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实施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在石湖沉积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以及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于是先后请教多位专家学者探索究竟。

然而众说纷纭,始终难以定论。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开始了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王金来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还有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他们怀疑是“天外来客”陨石。

2008年初,王金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南大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多种方法分析鉴定,目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石”与石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

比方说,很多“奇石”的外形都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因为高温的陨石冲击地面,产生了很多碎屑、粉尘、杂物,这些东西在空中飞行,像陀螺一样旋转,很容易产生扭曲。

还有些尘埃一团一团地结在一起,在空气中摩擦生热,表皮被融化了,冷却后就会有一层壳,就是所谓的熔壳。

“根据推断,太湖冲击坑的形成肯定小于一万年。

”王鹤年教授告诉记者,因为这些溅射物一直都分布在湖底较硬黄土层之上的淤泥层中,而这层黄土层有一万至两万年,这才有了时间的推断。

“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为太湖系陨石冲击坑的论断提供了确实的证据。

”王鹤年表示,目前对太湖形成的时间推测还不够精确,还得再进行研究。

另外,太湖到底是由一个陨石冲击形成的,还是因为彗星爆炸而冲击形成的,这也是未解的谜。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6日电多年来,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