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5.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对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评
价。所谓的微观效率评价就是立足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 成本-收益评价。对于任何一个变迁主体来说,其所支付的 代价越低,而从变迁中所获得的收益越多,效率就越高。 对制度变迁的宏观效率评价,既包括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包括公平度。微观层次上只比较私 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而宏观层次上的比较是社会制度变迁 所支付的总成本和所获得的总收益。总成本包括各个制度 变迁主体私人承担的成本,还包括在他们收益过程中社会 所承担的成本,即外在成本或者社会成本。总 收益也包括 变迁主体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及这些变迁主体以外的主体所 获得的收益,即外部收益。这样,微观上的高效率,从宏 观评价,效率可能不高或者不像在微观层次上那么高(社 会成本的存在)。同样,微观的低效率置于宏观层次分析, 可能是较高的效率。
变迁主体的作用 要使“制度非均衡”过度到“制度变迁”,起决定作 用的是变迁主体。制度变迁主体对制度变迁的作用有 许多具体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大体上有,认识和把握 时机、确立变迁目标 、选择变迁方式 、制定变迁方 案 、实施变迁、完成和巩固变迁 、最后实现新的制 度均衡。这一系列的任务或者作用往往不是由一个主 体或者一个行动集团承担,需要不同的主体分工接力。
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 这是从变迁的范围来划分的。局部变迁就是某个方面
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变革。局部变迁可 以是一个制度结构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一起变迁,一个 国家的某些地区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地区而变迁。整体 变迁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会配合、协调一致 的变迁。 局部变迁是有限度的。第一, 局部变迁迟早 会影响到别的制度或者整体制度,导致整体变迁。第 二,单个个体所实施的局部变迁一般不允许动摇一个 国家的根本制度,如所有制 ,宪法等。第三,根本性 制度只要一变动,就不可能是局部变动,必然是全社 会各种制度的整体变革。整体变迁的本质在于各种制 度的协调、配套,并不强调时间上和变革程度上的一 致性。整体变迁基于社会特定范围内各种制度之间的 内在联系和互动性。
4.制度变迁的方式
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
这是从变迁的相对时间长短划分的。 所谓渐进式变迁,就
是变迁过程相对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新旧制 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变迁方式。这种变迁方式 决定了从启动变迁到完成变迁需要较长时间。当然,时间 长短是相对的。绝对时间的长短不是判断是否为渐进式变 迁的依据。不同层次、不同制度的变迁所需的时间是不同 的。突进式变迁,也可以称为激进性变迁或革命式变迁, 还被比喻为“休克疗法”,是相对于渐进式变迁而言的。 也就是在短时间内,不顾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 施进行制度创新或变革的方式。但是,不能把突进式变迁 理解为制度变迁的全部任务都在极短的时间完成,而是着 重从变迁的果断性来定义的。
从制度变迁的方式出发,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供给主导
式和需求诱导式。供给主导式的制度变迁是正式的制
度变迁,往往是政府主导下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 还是整体性的、突变性的制度变迁。需求诱导式制度 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变迁过程,是一种渐进性的局部变 迁过程。
从制度变迁的强度和速度出发,可以将制度变迁分为
6.制度变迁的周期
制度变迁的一个周期就是一次制度变迁的全过程,一般都
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认识变迁条件、发现变迁机会或 通过变迁而获得机会。这也就是制度变迁的启动或开始。 第二,组织变迁集团。政府、团体(一群人)都需要进行 必要的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变迁的主体,即使单个人,也 需要经过一些组织安排,才能转化为变迁主体。第三,确 定变迁目标,也就是确立新制度的目标模式。制度变迁是 特定主体有意识的行为,一旦形成变迁意识,就会确定变 迁目标,否则,制度变迁就没有方向。目标确定的过程也 是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明、创造的过程。当然, 此时还只是理论设计。第四,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这是 确定了目标之后的事情。第五,实施变迁。选定了变迁方 案之后,就是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制度变迁。这就是制度变 迁的实际和直接操作阶段。第六,完成和检验变迁,修补 和完善新制度。这是制度变迁周期的最后阶段。
二、诺思的制度 变迁理论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
论概述
1.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从研究经济增长开始的,以国家理论、
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学方法 论的批判基础上。
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时间变化而
打破的方式,结构变迁方式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 府对资源的控制,制度变迁构成了一种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 分类 从导致制度变迁的原因角度出发:外生变迁和内生变迁。外生 变迁是指由一些不属于制度的社会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具体制度 的变迁(政治性、军事性、社会性乃至是观念性的)。内生变 迁是指由于制度内部的不协调引起的演化。(内生制度变迁的 根源存在于该项制度的内部,存在于该制度下生活的各个行为 主体的利益矛盾之中)
主动式变迁和被动式变迁 这是从变迁主体的态度来划分的。主动式变迁是一些
主体从利益出发,对现存制度不满意或者对新制度更 向往而主动发出的变迁。但是,由于特定社会制度结 构的各种制度是有关联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 也相互影响,当一些主体对现存制度不满意或者新制 度对他们更有利时,另一些主体的看法或感觉可能相 反,他们并没有制度创新的动力,不会主动变迁制度。 但是,当一些主体已经发动并最后完成了制度变迁, 影响到了他们所遵循的原有制度的稳定,使他们受到 冲击,如果不适应这种冲击而变革相应的制度,他们 就会蒙受损失,因此,他们也不得不被别的主体牵动 着进行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就是被动式变迁。
丁雪瑞
一、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总体介绍 1.什么是制度变迁和创新 2.制度变迁的主体 3.制度变迁的动力 4.制度变迁的方式 5.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6.制度变迁的周期
二、主要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1.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3.旧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过程的时滞 诺思认为 时滞决定了制度变迁过程的长短。时滞是指
由于相对价格变化而产生潜在利润,到潜在利润被发 现从而初级行动集团、次级行动集团推动制度变革, 到新的制度安排被确立从而潜在利润被内部化继而再 次达到新制度均衡之间的时间。时滞分为四种 认识和 组织时滞 是从辨别外部利润到组织推动制度变迁的最 初创新团体所需要的时间 。发明时滞 是发明一种将外 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技术所需要的时间 。菜单选择时 滞是从各种可供选择的安排中,挑选出一个能使创新 者利润最大化的制度安排所需的时间 。启动时滞 是从 挑选可供选择的最佳安排到具体实施所需的时间。制 度变迁过程的长短和成功与否直接和这四个时滞相关。
每个“经济人”只能具备有限理性,通过意识形态理 论解释了“经济人”会有非自利行为的发生。 非零交易成本假定 正是由于诺思关于“经济人”的假 定,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的思维能力,决定了正的交易 成本比人会存在。交易成本的概念始终贯穿于制度变 迁理,制度变迁重要作用就是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 本。 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继承 尽管诺思对新古典经 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成本为零假设进行了修 正,但是诺思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均衡 分析、供给需求分析和最大化分析仍然予以保留。
是没有主体的,人也是受某些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 变迁的。这种观点是达尔文主义的变迁观念。另一种 观点是制度变迁完全是有人的意志决定的 ,是人们设 计、选择的结果。
制度变迁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制度变革运动、特别是大
规模运动的领导者,也不一定是某种制度的直接设计 者或者摧毁者。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 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 (政府、领袖、普通人)
3.制度变迁的动力 动力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
内动力:把变迁主体的作用从理论上抽象掉 ,单纯考察制
度内部,可以发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制度变迁,这种力量 就是制度变迁的内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这种动力: 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 就是经济制度的动力源。当原有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的要 求时,制度就必然要发生变迁,只是迟早的问题。(原有 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以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 例如,原有制度限制了生产的扩大—独资企业制度限制了 企业规模扩大,达不到规模经济;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和应 用;因权力分配不公平导致人的积极性下降;许多新出现 的问题不能为原有制度所约束,如外部性问题;人们在原 有制度下从事经济问题麻烦太多,代价太大也就是交易费 用太高)
渐进式变迁和突进式变迁两种。渐进式变迁是指变迁
过程相对平稳,新旧制度之间交接轨迹平滑,不会引 起大的社会动荡的变迁方式。突进式变迁也被称为激 进式或者革命式变迁,其特征是迅速地废除或破坏旧 制度,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制度的制定和确立过程。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假定 “经济人”假定 是一种修正过的“经济人”假定,
外动力:就是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动力,也就是制度
变迁主体发动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动机。
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和外动力从来都是共同作用、推动制度变迁的。 按照唯物主义的原理,可以将二者的关系表述为:内 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据,外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条件。 外动力是主体追求利益(利己、利他、利公)的力量。 假设,只要有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获取更多利益的机会 或客观条件 ,一些主体就会行动起来。但是,这种机 会并不是制度变迁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是制度与经济 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内动力的作用 创造了通过变迁而获利的机会,外动力的作用就是促 使主体抓住机会,实施变迁。如果没有内动力作用所 创造的机会,制度变迁主体的外动力再强,也没有作 用点或者作用场所。
1.什么是制度变迁和创新 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
变旧制度的过程。所以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效率、促进进步,重视的是创新出高效率制度导致 的变迁,而不是任意创造制度导致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