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报告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报告简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选题意义: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大学生的正常发展和成才,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识。

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研究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身心健康问题。

调查方法: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有我队成员共5人分别进行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调查。

共回收问卷500份。

对省内外的学校包括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专科学校、信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南阳理工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思路:主要分析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这问题的办法,对如何建设大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研究。

研究大学生身心健康应该立足于个性,也就是研究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

属于规范研究,即在广泛收集及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对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1)曾小玲《体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2)洪绍光《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3)廉捷《身心健康教育》调查结果及分析:一、对整体数据进行频数百分比统计,如下表所示:单选1,过半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非常的重视,还有将近一半的人一般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极少数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采取无所谓态度。

说明大学生还是很在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

单选2:大部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是很健康的,少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是很满意。

单选3:21.4%的同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非常的担忧,58.6%的人偶尔担忧自己的身体,少部分人不担心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单选4:1/3的人每周锻炼次数超过3次,1/3的人锻炼次数为1次左右,少于1/3的人极少锻炼,却有一部分从不锻炼身体。

在此方面,大学生应该加强身体锻炼。

单选5: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只有9%,而正常睡眠时间7-9小时的人只有61%,在7小时一下的有占有1/3。

熬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相当的一部分人的睡眠时间再5小时一下,这点是应该迫切需要改正的。

单选6及附加:超过一半的人都做过入学心理测试,做过的人中58.28%的人心理状况良好,34.48%心理状态一半,很少的人的心里状况不佳。

说明在入学时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还是很乐观的。

单选7:当前的心理状态有22.4%的同学很好,61%的同学心理状况都一半,12.8%的同学心情不好,更是有3.4%的同学心情极差。

单选8:在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调查中,学业的影响最大占了34.2%,其次是感情和就业问题,而金钱和家人的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占有不小的比例。

单选9:22.40%的同学会对家长的期望有很大的压力,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父母的压力只是有一般作用,很少人对父母的期望置若罔闻。

单选10:24.20%的同学会在学习效率底下是心烦气躁,72.80% 的同学则偶尔有这种现象,只有3.00%的同学不会有这种现象。

有压力是正常情况,但不要让压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每个同学都应该用平常心来面对学习中的不顺心事。

单选11:11.80%的同学总是在考试前心情紧张,40.20%的同学只会在考试前夕紧张,39.80%则不定期因考试而紧张,8.20%的人则从不会为考试而紧张。

心情紧张时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自己的发挥,如果影响严重的话则需要好好的调试,必要的话可以让专业老师进行开导。

单选12:12.40%的同学,考试成绩和排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23.00%则认为自己很多时候会在乎学习成绩,40.80%的人偶尔会为学习担忧,19.60%的同学不会因为考试成绩而影响自己,4.20%对此持有无所谓态度。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乎成绩,但不要过分在乎成绩。

单选13:四六级考试会为24.40%的同学带来心理压力, 48.00%的同学感到一般,21.00%的同学不会被四六级考试为影响, 6.60%对此持无所谓态度。

对比上题可以看出四六级考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平时哦考试更为严重。

单选14:5.20%的人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障碍,47.60%则会偶尔有障碍,34.20%的人这种情况很少发生,13.00%的人则不会为人际交往而发愁。

人际交往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希望有专门的老师可以做这方面的报告对同学们进行帮助。

单选15:7.00%经常为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而感到不快,29.80%有时有30.80%较少有,只有32.40%的同学不会有这种情况。

恋爱和学业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希望恋爱双方都能理解对方,在搞好学业的前提下恋爱。

多选2:遇到压力时,20.38%会向家人求助,20.63% 会找同学倾诉,13.42% 的人会找男女朋友,33.04% 的人会向知心朋友求助,只有1.65% 的人会求助老师,1.14%的人求助学长,0.38%找专业人员,却有不少9.37%的同学不找任何人。

在此值得关注的是,只有很少很好的人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很显然在这方面,学校做的有很大欠缺。

多选3:面对压力有36.35%的同学采取转移的方法,22.04% 的人会发泄,11.63%的人会选择压抑自己,26.29%的则会采取顺其自然地态度,3.69%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无论是那种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的身心都处在健康的状态。

二、将男女分别统计,进而分析男女之间身心健康的差异单选1、2:男生身体健康的比例要大于女生身体健康的比例,并且男生更在乎自己的身体健康。

单选3:女生更为他人的身体健康感到担忧。

单选4:女生锻炼次数少于男生。

单选5:女生睡眠时间稍长于男生。

单选6:二者无明显差异。

单选7:男生心理自我感觉状态比女生好。

单选8:女生更为学业和就业而烦恼。

单选9:在对待父母期望的态度生无明显差异。

单选10:在学习状态不佳时,男生女生都会感到心烦气躁,但女生稍严重些。

单选11:男生为考试紧张程度明显小于女生单选12:在对待学业上,男生重视程度稍稍小于女生单选13:而在四六级考试中,男生女生的担忧程度无明显差异单选14:在人际交往中,女生更不善于处理。

单选15:在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式=时,出现了较为奇怪的现象,女生较男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或是处理很不好,或是一点都不担心。

多选项均无明显差异。

三、分别就不同学历进行研究分析在一本,二本,三本及大专院校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特别的差异,学历较低的学校的学生对自己就业问题更为烦恼。

总结: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

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

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的身心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整,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有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

大量资料表明,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复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恐学厌学症、爱情综合症、心理自闭症。

一项针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

近期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

大学生300份休学样本中,其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休学的占50%。

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占64%。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长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面临发展成长的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

特别是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除了不少人对就业、学习、竞争、经济困难等问题感到苦恼外,有的学生还因为“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

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

例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溺爱保护过多,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能力;中学教育重成绩、轻能力,缺乏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等。

这些问题往往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

归根结底,这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映,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理解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

与上面提到的数字形成对比的是,高校的身心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心理咨询机构和素质从业人员较为缺乏。

虽然很多高校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建立了心理辅导机构,但由于专业人才不足、岗位无编制、管理松散、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辅导效果并不理想。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

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身心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