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预防医学

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不 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包括综合性保健观念的三级预防。

三、医学模式有健康观的转变 (二)健康观

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 确定新的公共健康概念,主要精神:
制定健康公共政策; 创造支持性环境; 强化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技能;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学习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更全面的
观察、分析问题。 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老师,

学预防医学有什 么用?
什么是预防 医学?
W W W W
预防医学是什么? 学预防医学为什么? 预防医学包括什么? 预防医学的核心是什么?
一、预防医学是什么?

什么是预防医学?
疾病-----预防 治疗 康复

三、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们健康的学问,
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健康关系。

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因素:
可控制的:
不可控制的
容易控制;不容易控制
1、生活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空气、水和土壤
物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

环境卫生的任务: 揭示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 系,进而制定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对 健康不利的因素,提高或增加对健康有益 的因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人群的 健康。
老师,
我是学临床的, 学习预防医学到 底有什么用处?
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疾病往往与生活方式、环境、心理因 素有很大关系 如:恶性肿瘤、代谢综合症,心血管疾病等。 医生需要用现代医学模式思考疾病的发生发 展。
2、预防医学与临床诊断和治疗

临床医生的主要责任是诊治病人。但是 在诊断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预 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就可能发生误诊、漏诊,甚至治疗错误。
四、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临床前期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teriary
prevention),临
床预防
五、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一)卫生工作方针
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
民健康主要指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或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欠发达地区达 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案例1 2007年北京发生的“福寿螺 事件”,之所以多所医院都不能够 正确诊断病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 是没有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情况;
案例2 1961年澳大利亚一名青年医生 McBride在短期间内见到3例肢体畸形 婴儿,仔细了解后发现,他们的母亲 在妊娠早期都服用了一种药物“反应 停”(当时治疗恶心、呕吐的新药), 进一步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母亲服用 这种药物可发生婴儿海豹畸形。
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
预 防 医 学
目的(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方法(为实现目的,我们必须遵循/遵守
的一些基本原则)
手段(在方法指导下采取的具体
方案/措施,要求有科学性、 可行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
结果(验证我们是否达
到了预期目标)



医学按照研究对象
(basic medicine) 临床医学 (clinical medicine)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二)工作成就
60年代消灭天花,基本消灭或控制地方
病、传染病,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 建成,婴儿死亡率减低,人均寿命提高。
六、学习的意义
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目标,透彻理解健康、
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按照三级预防原则作 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树立预
防为主的思想。
–先天性缺陷或伤残。
三、医学模式有健康观的转变
这四个因素受国家经济水平、卫
生事业发展程度,社会群体的文 化教育素质、精神文明程度、生 态平衡、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 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四、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一)公共卫生措施
以预防医学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

针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而采取的社会 性实践的总称。 大卫生观念。 五个生命阶段:胎儿及婴儿、幼儿’及儿 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研究外界环境与人群健康的
关系,制定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或条件) 的控制策略和措施,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的科学。
“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 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人体的关系 阐述:环境因素--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 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 理论根据 措施原则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一、定义、内容和特点
特点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 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采取的对策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具
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一、定义、内容和特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与健康
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社区保健
二、预防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希腊
希波拉底疾病预防思想。
•个体预防
–以个体为对象进行疾病预防,卫生学, 相当于中医学“摄生”、“养生”。
•群体预防(公共卫生)
–防治传染病和寄生虫。免疫接种、消毒 隔离、检疫监测、垃圾粪便处理、食品和 饮用水安全等。
2、职业环境与健康
职业环境也称劳动环境。在职业环境中有许 多因素对工作者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高温、噪声、 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病原生物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职业性紧张、劳 动组织不合理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建筑不合理、设备不良、设施不全等。
3、食物与健康
目的
个体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群体
共同 目标
减轻痛苦
恢复健康
维护 健康
促进 健康
健康观:
无病就是 健康
生理、心理、 社会适应上 的完好状态
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基础医学 环境卫生学
儿童少年卫生学
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二、 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
•全球(人类)预防
–使所有人尽可能达到健康水平。
三、医学模式有健康观的转变
(一)医学模式
是指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即解释
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受到不同 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哲学和生 产方式等方面影响。如,古代神灵 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近代的机械论医学模式、现代的生 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
7、特定人群的卫生与保 健 儿童少年健康 妇女卫生与保健 老年卫生与保健
8、预防医学的方法学研究
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 实验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 行为干预方法
四、预防医学的核心

健康的群体观念: 内涵----群体健康是基础 从群体中去发现问题、规律、特点 制定对策措施更重要是针对群体
•促进健康
–改变有害健康个人不良卫生行为。要合 理营养、生活有规律,锻炼身体。
•卫生管理研究
–生命资料收集、保管、分析和利用;卫 生服务研究的技术及管理;卫生法规和卫 生标准制订;医学教育的改革及继续教育。
四、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二)三级预防 (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 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生物医学模式
–只承认人的生物属性,否认其社会属性; 重视机体生理活动,忽视心理活动在疾 病中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医学模式有健康观的转变 (二)健康观
对健康的看法,有消极、积极两种。


消极健康观 “无病就是健康”,忽视了 生理、病理和心理方面更复杂的过程, 属于生物医学模式。 积极健康观
案例3 20世纪50年代日本广岛大学实习 医生在询问一名30岁的肺癌患者职业 史时,了解到该患者曾在芥子气工厂 工作过;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工厂 495名工人有49人患有呼吸系统肿瘤; 后经研究确认,芥子气是人类的致癌 物。
3、临床医生与疾病预防控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急需了解疾病原因 和防病知识。 临床医生不仅要诊治病人,同样具有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任务。 如果临床工作者不懂得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知 识和技术,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使命。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已对人类健康和社 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对付慢性病最有效、 最经济的办法是健康教育,需要具备预防疾病和 促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全面健康观
社会、心理、行为-健康的影响
5、卫生保健策略与政策 技术手段 政策与法律手段 卫生标准、有关法律法规和卫 生政策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的有效手段。
6、健康教育策略与措施
健康教育是普及卫生知识的主
要方式,是全民动员落实卫生 措施的有效途径,是达到全民 健康的重要手段。
基础医学
一、定义、内容和特点

定义
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
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思想针对人群中疾 病发生、发展规律。
•内容
–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察自然和社会环境 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规律。 –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 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 健康的影响,制定防治对策。 –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 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食物营养 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需要 不断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以保持人体与外界 环境的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平衡,从而维持 人体的健康。 预防营养性疾病; 食物安全 食物中的健康有害成分,如病原体、生物 毒素、食物变质、毒物污染等,同样可以 发生食源性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