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水盐调节体温调节(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流行于夏季的霍乱传染病,发病急骤,先泻后吐呈喷射性呕吐,早期无腹痛、体温不高。
除对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 )A.水和K+B.水C.水和Na+D.水和Na+、K+【解析】选C。
当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患某些疾病导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就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导致机体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
因此据题意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水和Na+。
2.(2015·青岛模拟)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及抗利尿激素有减少尿液形成的作用。
【解析】选C。
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引起渴觉。
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
【易错提醒】渴觉产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是在下丘脑。
3.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刚开始训练时在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选D。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季,当冬泳运动员进入训练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并沿传出神经纤维传到甲状腺、肾上腺、骨骼肌、立毛肌、皮肤血管等部位,引起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加,立毛肌、骨骼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反应。
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体温不会下降,而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体内的细胞具有稳定而适宜的存活条件。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0℃升到35℃时,体温、甲状腺激素、尿液量的变化依次为( )A.升高、增加、减少B.不变、减少、减少C.升高、减少、增加D.不变、增加、减少【解析】选B。
当环境温度从20℃升到35℃时,体温不会随着变化,因为体内有相应的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因外界属于炎热刺激,不需要再加强促进组织细胞产生大量热量,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应有所减少,因汗液的分泌量增加所以尿液量减少。
5.尿崩症患者因某种激素分泌不足,每天尿量可多达十几升,且尿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人,这最可能是下列哪种器官或组织病变所致( )A.下丘脑—垂体B.肾上腺C.肾脏D.胰岛【解析】选A。
病人的尿量增加,与尿量增加有关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此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
6.(2015·济宁模拟)以下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各激素。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和激素作用于垂体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均会增加C.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解析】选C。
根据产生激素的器官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判断a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d为抗利尿激素。
d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当大量饮水后,d 的分泌量减少。
7.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A.①→②→④和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④→③→⑤D.①→②→④或②→①→③→⑤【解析】选A。
人体内环境水盐平衡的调节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得以维持;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其兴奋时,一方面按①→②→④途径完成神经调节,另一方面按①→③→⑤完成体液调节。
8.(2015·烟台模拟)下列情况中,可使尿量减少的是( ) A.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时B.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C.盐丢失过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D.将甘露醇(一种肾小球能够滤出而不能重吸收的药物)由静脉注入血液后【解析】选A。
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导致尿液中有葡萄糖,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尿量增加;盐丢失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尿量增加;甘露醇是一种利尿剂,使尿量增加。
9.(2015·滨州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B.某流感患者的体温持续维持在38℃,说明其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冬天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要较其他过程更早更强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量的过程只受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控制【解析】选A。
体温恒定,则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活动要比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更早更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活动的结果。
而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加固训练】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这一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解析】选D。
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中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10.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分别表示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的曲线依次为( )A.①②③B.①③③C.③①②D.①①②【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温恒定的根本原因是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其次是明确环境的改变对体温造成的影响。
【解析】选D。
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低温环境下,汗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多余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排出,尿量增加;因为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因此其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
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1.(2015·济宁模拟)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室外时,他们身体里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下列生理变化与图示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的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④汗液的分泌量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A。
由题干获得的主要信息有:①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室外;②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变化。
具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如下:12.(2015·潍坊模拟)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输送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解析】选B。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三、大题规范练(共3小题,共38分)13.(12分)(2015·济南模拟)超低温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带来死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时,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__含量上升,以加快全身细胞的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
其中________还能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升高血糖。
(2)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其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神经冲动可由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3)若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则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
正常情况下该部分可以合成____________使人体尿量减少。
(4)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人易患感冒。
从感冒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机体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体温恒定的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相等。
(2)明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液的生成。
【解析】(1)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下丘脑接受刺激后也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加速细胞代谢产热。
(2)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兴奋状态下,膜外为负电位。
(3)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来使尿量减少。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维持的。
答案:(1)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2)由正变负轴突树突或细胞体(3)下丘脑抗利尿激素(4)神经—体液—免疫14.(11分)(2015·威海模拟)请回答下列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如图为某科研小组探究饮水量对人体尿量生成速率的影响,获取相关数据后所描绘的曲线。
据曲线分析:某健康成年人一次性口服 1 L 清水后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变化。
请根据图中所给的相关信息,在图中画出抗利尿激素相对量随时间(0.5~3.5 h 之间)变化趋势的曲线。
(2)产生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3)在尿排出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
当尿量增加时,刺激位于膀胱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位于____________的排尿低级中枢,最终到达效应器,形成排尿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