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性的光芒闪烁在语文课堂发表时间:2010-09-28T13:12:20.2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7月第1期供稿作者:崔荣其[导读] 使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崔荣其(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河南获嘉 453800)摘要: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使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人性的光芒;尊重;真善美的情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38-01以前总埋怨学校的教学条件差,每天我们只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教学手段上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市级中学语文优质赛课,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地区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
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这次听课使我认识到教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芒,即使没有现代化教育手段课堂照样闪闪发光。
语文课程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去年我省语文中招试题阅读题《梨一样的苹果》故事情节一直撼在我心里。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多夫教学生画苹果。
他发现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底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
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
似乎是故意捣蛋。
他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说教,却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
他吃过这种苹果。
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
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第二天孩子交了画满了苹果的作业,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他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和园艺家米丘林说起了这个事。
三年后伟大的米丘林,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
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美术老师不是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不负责任老师,经过千辛万苦,用了几年时间终于证实了这种苹果的存在,终于为孩子挽回了因自己的无知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如果这位美术老师身上没有人性的光芒,孩子怎么会健康成长呢?这次听课,一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小的细节,有位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时,真是牵强附会,可老师不仅没打断反而鼓励他说完,并亲自拿着话筒对着他。
这真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再回想自己,有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说的不对或稍微有瑕疵时,常常是学生还没说完,我就示意他停,学生很无辜地、迷茫地停下来,甚至有时学生正自我陶醉时想坚持把答案说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听完这节课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无时不在反思,自己再不思进取,定会慢慢被教改的浪潮所淘汰。
前些天我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一改常态放下了平时的师道尊严,我把自己变成导演,把自己的家变成彩排地,把自己的休息日牺牲掉,把课堂变成舞台,把课上所有的时间交给学生。
通过课堂表演,我看到了学生满脸的幸福,听到了满屋的欢声笑语。
我知道是我身上闪射的人性光环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让演员(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让爱照耀到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催人奋进的激励,开启心智的赏识,平等民主的尊重,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让绿色成为教师与学生生命永恒的主题。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用一颗童心来看待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原谅他们过失、宽容他们的过错。
在学生插话时不随意贬低、讽刺他们,是积极引导;在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时,教师不急躁、不训斥,而是期待的眼神、赏识的语言,使学生身心舒展,产生对学习的安全、信任感、愉悦感,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激情得以迸发,智慧的花朵得以开放,探究的热情得以激扬,他们会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学习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善于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说声“别急,再想一想!”道一句:“谁来帮一帮?”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一种满足感,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相信在充满人性光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定会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流淌,在美好的情感中成长,并回报社会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新的美丽。
现代文明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一种爱意,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敌意。
让充满人性光彩的语文课实现“爱的教育”的宗旨,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教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的“大爱”,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美好,感受具体的“小爱”。
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
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其内容表现为:1.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
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不同课型的研讨、大型的示范课、沙龙式的教研活动,专题研讨活动,制定课堂教学的评估方案,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
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
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
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
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设计《家教园地》软盘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语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①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
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
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
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
③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
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
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
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行了“情境教学”的探究。
比如:在《雨铃铛》一课教学中,老师就设计听各种雨声,展开想像“我听见雨地下,好像 ”的问题情境。
学生一下子被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进入亢奋的聆听学习状态中,不仅进行语文思维训练,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迁移,将课内延伸至课外。
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深挖教材的内涵,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太阳》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日出的美丽,感知儿歌的有趣,老师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