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成都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方案
成都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方案
生态 保育 区
自然资源特色较明 显,海拔较高,坡 度较大,地质与河 流水系敏感性较高
对人类活动和设施 建设很敏感或者对 生态多样性保护很 重要
集中分布在龙门山区内的西部和南部。西部区 域主要为海拔较高、坡度较大、距离河流水系 较近的敏感区域或者是珍贵的动植物(如大熊 猫、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的潜在生境;南 部区域主要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覆盖区域,是龙 门山地区土壤质量最高,最适宜与农业生产的 地区 中山区域,为高山的生态核心区、中高山的生 态保育区与低山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区内存在 着局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为中度坡度范 围,也有一定范围的基本农田分布 区内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社会经济开发建设较 多。
生态建设分区
•禁建区:包含生态核心区以及西部保护区核心区。划分 依据:将龙门山西部保护区核心区全部划归禁建区有助 于封山育林,同时避免人类活动对珍惜动植物栖息地的 潜在干扰。 •限建区:包含生态保育区(除去西部保护区核心区部分) 和生态协调区。以主要的基地景观类型作为主体功能, 合并了区内其他景观类型的小型斑块。 •建设区:包含优化发展区。以主要的基地景观类型作为 主体功能,合并了区内其他景观类型的小型斑块。 •已建区:建成区,主要为区内六个(市)县建成区,不 含周边的城镇。
主要地类
包括三类区域:一是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省级自然保护区 的核心区;二是地质灾害主要的易发区域,含 主要的地灾隐患点、地质灾害断裂带敏感区和 地灾高易发区;三是主要的河流水系
对策
前两类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除 允许一定的资源管理、特殊科学研究外, 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 第三类区域应妥善管理,以保证河流水 质、河道畅通,保障水生或近水物 种的安全。
第一居所
传统产业 城市产业 城市旅游目的地、交通 集散枢纽、服务基地
休闲度假居所
新兴产业 山地产业 自然文化遗产富集区、 山地休闲度假目的地
空间形态支撑
有机疏散
水: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山:我国主要生态环境过渡带
林: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田:全国的7块优质耕地之一
功能区确界
规划区:4500km2
六区县106省道以西部分 包括都江堰、大邑、邛崃三市县建成区 规划区边界
作
强休闲度假型产品
仙居龙门 Paradise Longmen
使观光、体验、养生产品体系,通过度假产品得以整合 和集聚,形成“国际山地度假”的精品产品,并形成两 大系列:以“龙门七星”为品牌的集聚型高端度假区系 列,和“龙门乡舍”为品牌的乡村酒店系列为依托,形 成多类型组合,规模化发展的逍遥闲居产品系列
生态保护对 策
文化保护对 策
龙门山生态文化本底评价 与分区
高程 坡度
生态敏感性评价
地质灾害隐患点
断层
易发区
地质 地表水资源
生态敏感性分区
植被类型
珙桐
红豆杉
生态重要性评价
植被资源
大熊猫
金丝猴
动物资源栖息地
基本农田
保护区/核心区
生态重要性分区
保护性用地
生态综合评价结果
生态敏感性
生态重要性
历史文化分级
生态建设分区 禁建区 限建区 建设区(含已 建区)
面积 (Km2) 3559.06 1232.05 400.92
总计(注:规 5192.03 划区+辐射区)
生态建设分区定义与管理导则
分区 类型
生态 核心 区
区域特色
自然与生态资源特 色明显,海拔高, 坡度大,地质与河 流水系敏感性高
敏感性与重要性
对人类活动和设施 建设敏感并且是重 要的动植物物种栖 息地,对生态多样 性保护有重要价值
龙门山在世界、中国、四川的位置和定位
龙门山在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中的地位
资源支撑
田园之源、水之源 “蜀”、“道”文化之源
特征
夏季气候 生活氛围 功能布局
市区
闷热 快节奏、压力大 功能高度集聚
山区
清凉 慢节奏、休闲、放松 有机疏散、有机集聚
产业支撑
山地产业与平原产业
居住方式
产业类型 旅游职能
远期
PART 2 七规合一
总体规划 战略定位 目标体系 空间结构 旅游产品 区域合作 生态文化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配套设施规划 管理与服务引导规划
一心、双核 四轴、四区 五环、七星
一心:都江堰市城区 双核:大邑县、邛崃市城区 四轴:川西旅游环线、成灌线、成 温邛线、成新邛线 四区:龙门奇观区、百里道源区、 雪山温泉区、丝路田园区 五环:五条旅游环路 七星:七个旅游发展起步区
雪山温 泉区
丝路田 园区
PART 2 七规合一
总体规划 生态文化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配套设施规划 管理与服务引导规划 龙门山生态本底评价 生态敏感性 生态重要性
生态和文化本底的支撑与约束
龙门山文化本底评价
文化资源 分类
文化资源 分区
文化资源 分级
生态综合评 价
文化综合评 价
规划编制总体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全球发展趋于多极化,世界城市网 络从沿海向内陆延伸;中国国家战 略布局从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旅游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国际旅 游发展重心东移;中国旅游业从大 众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 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主 义等国际最新发展理念涌现
规划项目委托背景 2007-2009,市委、市政府提出龙门山旅游整体开发——启动龙门山旅游区策划方 案征集;龙门山与阿尔卑斯山对比研究;成都市龙门山旅游区概念规划;成都市龙 门山旅游区总体规划; 2010-至今,成都实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成都市龙门山生态旅游 综合功能区规划
情系龙门
龙门新田园
龙门古韵
作
精运动养生型产品
健康龙门 Wellness Longmen 龙门运动 龙门颐养 龙门名品
瞄准当代人对健康的渴望,依托山地运动资源、文化养 生资源和特色名品物产资源,开发“动静皆宜”的健康 旅游产品,包括竞技型、大众型体育运动产品,面向银 发、青年、女性、儿童等市场的养生、康疗产品,和特 色独具的健康名品系列,跻身国际医疗旅游、山地运动 旅游精品产品之列
3大劣势(Weakness)
内部交通 日照环境 管理服务
PART 2 七规合一
总体规划 战略定位 目标体系 空间结构 旅游产品 生态文化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配套设施规划 管理与服务引导规划
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体定位
中国领先 世界一流 四季多元 宜游宜居的 国民休闲基地和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过去
现在
规划期内
未来
时间谱
产品体系发展谱系及时序
龙门山旅游产品规划
高山探险
高海拔:限制利用
中山度假
中海拔:合理利用
低山休闲
低海拔:积极利用
产品体系与山地旅游层次
龙门山旅游产品规划
城市近郊大众型、休闲游憩山地 旅游区
极高山、极小众、极高附加值的 独立旅游目的地 产业多样化、产品丰富化的国际 多元型山地旅游目的地
分期目标 近期 中期
到2015年,基本建成七个起步区、形成国民休闲基地 和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雏形;
到2025年,初步建成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国民休闲基地 和国际市场的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到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最好、旅游服务最优、安全 最有保障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之一,跻身国际著名的山地 度假旅游目的地之列。
历史文化分类
历史文化结构 一源 三圈 四重心 五廊道
都江堰 三大文化圈 四大文化 五条文化遗 重心 产 廊道
基于龙门山功能区旅游发展与建设的需求,根据上述生 态综合评价结果,划分生态建设分区。
PART 2 七规合一
总体规划 生态文化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配套设施规划 管理与服务引导规划
地质奇观 天下问道 熊猫走廊 龙门快线 龙门名镇 龙门节庆 情系龙门 龙门新田园 龙门古韵 龙门运动 龙门颐养 龙门名品 龙门七星 龙门乡舍 龙门奇幻 龙门会展 龙门创意
机遇再造
(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旅游 快速发展)
大爱龙门
(情感体验型) Affectionate Longmen
市场需求
(成渝、国内、国际;休闲度 假、医疗养生、运动)
龙门山旅游产品规划
龙门山水田园基质
龙门山水田园基质
仙居 龙门
龙门山水田园基质
龙门山水田园基质
产品体系逻辑关系图
龙门山旅游产品规划
产品谱
大观龙门(观光游憩产品)
大爱龙门(情感体验产品) 健康龙门(运动养生产品)
龙门山
国际山地度假 旅游目的地 国民休闲基地
仙居龙门(休闲度假产品)
创意龙门(文化创意产品)
龙门山
国民休闲基地
国际山地度假 旅游目的地
龙门山山地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发展分区
定位与目标
都江堰 国际旅 游城市 龙门奇 观区 百里道 源区
打造以江源文明为主题的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旅游、 城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华水利遗产名 城,龙门山整体旅游发展的交通集散、旅游服务 和信息网络中心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打造视觉冲击强烈的世界 著名地质奇观山地旅游区,依托湔江河谷、古蜀 文化等资源,形成龙门山北翼的山地河谷度假区 依托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和发祥地青城山及其他宗 教文化资源,培育具国际高知名度的宗教文化旅 游和养生度假产品体系,打造国际养生社区,成 为龙门山中部核心旅游片区 依托区内组合度极佳的温泉与滑雪资源,以及已 积累起来的在国际知名度和客源市场,建设成 为国际著名的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 为龙门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部核心片区 依托南丝路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农贸产 品等资源及优美的田园风光,推动南方丝绸之路 申遗产,打响南丝路国际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龙 门山南翼的山水田园复合型国家级旅游渡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