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9(含答案或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11·枣庄学业考试)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A.七届二中全会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C.十一届三中全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
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3.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你认为1953年,各种媒体中出现高频率的词汇是( )A.土地农民新解放区B.志愿军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C.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国歌D.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4.(2011·宿迁中考)辽宁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运动5.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巩固了人民政权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6.(2011·河北中考)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 ,农林水利占7.6% ,运输邮电占19.2% ,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 ,其他占7.8%。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大会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2010·徐州中考)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
据此推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 ( )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9.(2010·广州中考)1956年某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大跃进”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0.有人根据下图编了一首顺口溜:“一棵玉米冲九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直弯腰。
”这首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出现于( )A.土地改革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11.(2011·呼和浩特中考)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代表的精神被称之为“铁人”精神,其典型特征是( )A.科学发展B.与时俱进C.艰苦拼搏D.集体主义12.小说《悲欢世界》中写道:童玛丽从北京给王汉发来一封电报,电文很简单:“王、张、江、姚已入笼。
”“笼”就是监狱的意思,这是北京人自行创造的“暗语”。
这一“暗语”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二月抗争 B.“四五”运动C.粉碎“四人帮” D.一月革命13.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有差距,但不太大。
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人民公社化运动C.自然灾害的影响D.文化大革命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为什么毛泽东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2)请你给材料二的图片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4)你能阐述一下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吗?15.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一穷二白】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分析,改变现状的途径是什么?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神奇逆转】材料二(2)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和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重大挫折】材料三(3)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
并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答案解析1.【解析】选D。
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解析】选B。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解析】选B。
A项发生在1950~1952年;B项发生在1950~1953年;C项发生在1949年;D项发生在1951年。
4.【解析】选A。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故A项符合题意。
5.【解析】选C。
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的私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看,工业占的比重最大,而“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可知答案选A。
7.【解析】选D。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解析】选A。
由题干中的“公私合营”可判断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之一。
9.【解析】选D。
上海是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解析】选C。
题干中的顺口溜反映了明显的“浮夸风”、放高产卫星等现象,由此可判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
11.【解析】选C。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克服种种困难,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提前开钻,打出了原油。
以他为代表的那种艰苦拼搏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12.【解析】选C。
“王、张、江、姚已入笼”指的是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入狱,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3.【解析】选D。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差距拉得太大了”,即该事件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由此可判断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造成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的最重要原因。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判断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有关。
材料二、三的图片均来自教材,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的事件是开国大典,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的主题分别是《土地改革法》得到农民的拥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判断与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有关。
据以上分析,联系教材直接回答第(1)、(2)、(3)题。
第(4)题是综合性题目,具体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心,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其做好了准备,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
答案:(1)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主题: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
(4)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工作,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建国初期,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如“1952年”“1957年”“1958年”“1966~1968年”,链接每一时间段发生的重要事件分别是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据此回答第(2)、(3)题。
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状况: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途径:发展重工业。
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土地改革的完成。
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不真实。
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图二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