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耦合模式研究——以宝安区科技创新城为例梁芳,王金菏摘要: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更新是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动态调整。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交叠的复杂时期,深圳市同处于科技创新与存量更新的大时代中。
本文试图利用耦合理论,从科技创新及城市更新各自演变的历史轨迹中确定二者的关联性,二者如何通过城市经济发生链接,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交集及互动,并借此判定深圳市当下阶段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耦合关系。
最后以宝安区科技创新城为例,探究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共生、互促共赢的发展模式,使二者达到最佳的耦合效应。
关键词:深圳市科技创新城市更新耦合模式1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概念与特征1.1相关概念1.1.1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1]。
1.1.2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没有相对统一的概念,甚至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特点赋予了城市更新不同的涵义,借鉴阳建强、张京祥等对城市更新定义的研究,综合深圳宝安区的发展现状,本文的城市更新是指为了满足深圳市创新发展以及提升空间品质的需求,结合城市存量发展的现状,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的必要的调整与改变。
[2]1.1.3耦合与耦合模式耦合的概念起源于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机制,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耦合主要指这两大系统相互支撑、匹配和协同的模式。
1.2历史演进中的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以西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归纳法发现,从技术进步到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演进,以及从推倒重建式的城市更新到城市空间再开发的城市更新历程,都围绕着时代发展的背景发生着变化。
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分属于不同的体系与系统,各自周期性与规律性导致两者在时间的维度上并不吻合,两者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平行存在。
但是,二者在以下情况下发生了部分关联:(1)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率,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带来了城市密度迅速增大、生活环境质量差等问题,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主要是拆除贫民窟、改善居住环境。
(2)二战以后,蓬勃的科技力量从满足军事需求转向民生需求。
同时,鉴于许多城市在战火中遭受破坏,这时期的城市更新主要是战后重建,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更新同时进行。
(3)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导致西方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城市传统工业相继衰退,土地与建筑物出现废弃问题,内城衰败明显,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以城市再开发为主。
图1:城市创新与更新的交互演进历程1.3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共同特征1.3.1复杂性与综合性科技创新和城市更新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科技创新是在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涌现出来的。
”[3]科技创新涉及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政府等多个主体, 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种要素。
城市更新关系到政府、开发商、城市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城市更新的动因复杂多样,涉及土地、产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
1.3.2非均衡性周期演进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都具有时空连续的特点,是伴随着城市的演进而发生的波动性动态变化过程。
二者均受到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其周期都具有非均衡性的特点。
科技创新有着一定的爆发性,大规模创新活动的发生有着高潮期与低谷期,且创新周期的时间段长短不一。
而城市更新也随着经济的变化会有大规模发生的现象出现。
1.3.3与经济联系密切关于创新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1)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2)技术创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服务驱动长期经济增长。
同样,城市更新与经济之间也有两层联系:(1)城市更新是促进城市经济复兴或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之一;(2)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运作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
不同的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作用,城市更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间接。
2深圳市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发展的阶段与特征2.1当前阶段的科技创新水平自2008年深圳市成为第一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起,经过七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2013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4],同年深圳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4%,宝安区为3.4%[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对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创新评估,结果显示深圳市综合创新指数A以0.5271排在第二名,第一名北京市为0.6097;自主创新指数位于排名的第三位,城市自主创新指数BI为0.4044,次于北京的0.5469、上海的0.4053。
按照报告统计结果综合分析“深圳市处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中高级阶段。
”[6]目前深圳市正在打造“创客之城”,为创客们培育创新、创业的土壤。
2.2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与一般城市由城市化到再开发的发展历程不同,深圳市当初作为经济特区建市,其城市发展历程具有特殊性,深圳市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增长同时进行,换言之,当深圳市从建设初期到现在为止三十多年的城市化历程,同时也是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
而宝安区作为深圳市的工业重区,在城市更新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情况。
20世纪的西方工业城市如鲁尔、鹿特丹等在工业重组阶段遭遇了城市衰退的结果,比较深圳市与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别,西方的城市更新更多的是在城市问题发生之后进行的被动式更新,而深圳市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做出的空间响应,是主动型的城市更新。
目前阶段的深圳市城市更新的方向也已从居住区、商业区,向新兴产业或者工业研发转变。
图2:更新方向为研发/新型产业用地的更新单元数目占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总数的比例(数据来源: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2.3深圳市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耦合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圳市目前情况下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的关联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城市,也大于任何一个阶段的西方城市,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2.3.1空间约束深圳市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空间资源的约束,亟须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释放土地资源,以供科技创新发展之需。
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了深圳市产业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关键,尤其是对深圳市的工业重地宝安区来说,“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7]深圳市城市化率已达到100%,过快增长的城市化率表现在城市规模的极速扩张,并呈现出粗放式、非集约的土地利用现状。
深圳市自2012年起存量土地供应开始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已然进入了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开发方式。
但是在用地不足的情况下,存在着工业用地、工业楼宇闲置的矛盾现象,因此当新型产业需要落地、企业转型升级用地不足时,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就成了发展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
2.3.2创新环境不完善汤培源总结了城市创意空间的特征,包括城市依赖性、空间集群化、功能多样化、富有特色的空间景观以及注重审美和精神需求[8]。
对深圳市宝安区来说,虽然政府出台的政策、科研资金投入等创新软环境已经初步完善,但创新的物质要素现状并不利于步入创新的更高阶段。
首先是土地利用现状杂乱无序、产权复杂,城中村、工业区、零散厂房交错相间,其次是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缺乏,不足以吸引高科技人才来此发展。
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提升空间品质,培育创新环境,吸引创新人才。
2.3.3地产经济转向在居住、商业地产行业经济萎靡不振的大环境下,地产企业开始将发展方向由以前的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向科技地产转变,并由单一的地产开发向场地提供、运营管理、孵化、融资等多方面的服务管理转型,如招商地产的苏州科技城项目、深圳万科云城项目、SOHO中国的3Q项目等。
[9]深圳市该类型的城市更新,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帮助企业转型的同时获取利润价值,同时为中小型企业以及创客们提供研发办公空间。
3宝安科技创新城最佳耦合模式构建——共生与互促宝安科技创新城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范围为15.3平方公里,囊括了深圳市最大的孵化器——桃花源科技创新园,且已成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创新基础水平相对较高,但在土地利用、空间尺度、配套设施等方面与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矛盾需要解决。
因此本文探讨在深圳市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已经发生耦合的当前阶段下,宝安科技创新城采取何种耦合方式使二者之间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二者在共生共存的同时能够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3.1产业布局与空间规划相协调产业与空间是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发生耦合的根本因素。
熊彼特认为商品的生产离不开两样要素:劳动与土地。
[10]虽然科技创新产业对土地的依存度与传统工业相比大幅下降,但城市空间仍是承载产业存在、发展的载体。
因此宝安区的城市更新应该具备新的空间再生产过程与空间优化过程同步进行的功能,“是城市功能结构重构的变化过程,也是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的过程。
”[11]3.1.1产业转移与土地整备相结合宝安区工业用地布局现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土地配置效率低、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早期发展的“三来一补”型企业对于产业用房的标准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建产房、住宅取得地租收益,导致房屋自建现象丛生,建筑层数低、建筑密度大,缺乏整体布局。
研究范围内现状产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对用地及空间的需求较大。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因为地价高、用地紧张等原因自行向其他城市转移,为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可依照《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清理和淘汰低端企业”。
现状建筑分类图图3:现状建筑分布图与加工制造业相比,科技类产业不需要大型设备及密集劳动力,因此对空间的需求并不大。
新型产业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城市建设规模的大范围增长,反而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对转移后的土地及厂房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开发强度,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通过拆除重建、功能置换及综合整治等多种更新方式,可腾挪释放土地185.43公顷,并应严格控制城区规模,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平方公里。
3.1.2产业集聚与园区整合相结合宝安科技创新城规划面积15.3平方公里内共有134家产业园区,70%左右的园区规模在0.6-3.0公顷范围内,此外还零散分布着独立厂房建筑,具有园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相对集中但产业类型混杂的特点。
图4:园区现状规模与建设年代分析图现状产业布局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支柱产业的再扩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产业集聚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共享基础设施及资源;第二,目前小型园区的管理体制水平不能够满足新兴产业的服务需求;第三,碎片化的城市形态不能够满足大型企业的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