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4.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4.1


岩浆活动 岩浆岩
(2) 常见类型:玄武岩、花岗岩等 玄武岩
花岗岩
2.沉积岩
(1) 成因
外力作用
地表的岩石
搬运
碎屑物质 沉积
沉积岩
化石
3.变质岩
变质岩
岩石
(高温高压)
岩石成分和性 质发生变化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岩
重熔 再生
冷却 凝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结
内力作用
A. a B. b C. c D.d
【解析】考查考生读图、辨析能力;运用原理 规律知道生产生活的能力。
关联考点: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河流的搬运 与堆积作用(地转偏向力)。
如图中辅助线所示,该线为山谷线,在地表径流 (谷地水流)的侵蚀、搬运作用下,C处金矿物质可 被搬运到D处并堆积、存留。
(2009年重庆)图3中,甲、乙两处景 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 1——2题:
内 地壳运动
力 岩浆活动


用 变质作用

风化

态 外 侵蚀
力 作
搬运
用 堆积
固结成岩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 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 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 也处于不停地更新循环过程中。
岩石圈是怎么运动、 循环的呢?
为什么这么 说呢?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放射性元素衰 变产生的热能
太阳 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活动、变质作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用地表高低不

削高填低,使 地表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 作用起主导作用。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 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内外力作用有什么关 系呢?
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 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 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凹陷);另一 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1.岩浆岩
(1)成因: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 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 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一、内力作用
1.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
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A.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B.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地质作用的分类:
A.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 为“内力作用” ;
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B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 正确的是( C)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甲处景观可能是路南石林。石柱的 大小高矮不同,高的叫石林,矮的叫石芽。石芽 与石林代表了不同的溶蚀阶段,岩石先是在地下 被水溶蚀分割,岩缝中的土壤被冲走,就露出了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 表面方向的运动。
运动结果: 地表岩层弯曲变形
巨大的褶皱山脉
地表岩层水平位移
断裂带
褶皱
断层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 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 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风的搬运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角洲
沙滩
沙丘
外力作用的形式和特点:
表现形式
外力
形成地貌
风化作用
温度、水、 生物等
岩石破碎——风化壳
分布
侵蚀作用
风力 流水 冰川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干旱沙漠地区 黄土沟壑、瀑布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斗、角峰、U形谷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搬运作用 风、流水、 冰川等
堆积作用
B.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 “外力作用” 。
(4)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 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
式图是( C )
风力 流水 冰川
沙丘、沙垄等
干旱沙漠地区
三角洲、冲积平原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碛丘陵等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总结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 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
河流的搬运作用示意图
风的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1)概念:
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 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 淀、堆积的过程。
(2)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外力 风力 流水
冰川
形成地貌
分布地区
沙丘、沙垄等
干旱沙漠地区
三角洲、冲积平原等 冰碛丘陵等
湿润、半湿润 地区
高纬度和高海 拔地区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 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提示:
从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那不勒斯海 湾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 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 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提示:
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地 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 理解;
2.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 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熟悉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 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导入新课
陆地


海 洋
么 有 陆








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 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了解三类岩石及其之间的相互转化,并掌 握岩石圈内物质循环过程。
石芽,石芽不断增高,就变成了石林。
巩固训练
1.判断下列图片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 些属外力搬运作三角 洲卫星图片
D.沙丘
提示:外力侵蚀作用:A、B 外力搬运作用:C、D
2.下列地表形态与主导外力作用的
搭配正确的是( D )
A.风蚀城堡——风力堆积作用 B.海蚀柱——冰川侵蚀 C.喀斯特溶洞——冰川侵蚀 D.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
东非大裂谷
喜 马 拉 雅 山
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都 是内力作用的表现。
活动
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 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 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 什么?
提示:
从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 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 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 两者是什么关系?
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 是什么关系?
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是什么关 系?
这些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二、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等 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
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 改变着地表形态。
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提供 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 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 千姿百态的形状。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是五种主要的雕塑 手法 。
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 形态,即地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 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 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下面 图片中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 海桑田”的变化呢?又是什么作用引起地表 形态发生变化的?
喜马拉雅山脉
台 湾 海 峡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流水侵蚀地貌示意图
流水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冰 斗 示 意 图
冰斗和角峰
风蚀地貌
风蚀城堡
搬运作用
(1)概念: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 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 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