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最杰出的外交官——“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的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笔者精选了其中最杰出的十位外交官,在此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1、晏子晏子名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他的生平事迹基本被收入到了《晏子春秋》一书中,该书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蔺相如记得在小学就学习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故事,就记住了蔺相如这位出身微贱却智勇兼备的外交使节。
蔺相如(?-前260年),战国时赵国大臣。
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
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
他与廉颇一将一相,生死与共,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3、张骞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
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西域(主要指今新疆)也成为最早纳入中国版图的边疆地区。
4、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也以其坚贞不屈的气节名垂青史。
和其他九位外交使节不同的是,苏武的经历充满了悲壮和苦难,这也正是他得以上榜的原因。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逼迫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匈奴人劝降不成,就把他独自一人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今贝加尔湖)。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始终守志不屈。
公元前81年,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单于终于放回了苏武。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鸿雁传书的典故就来自苏武的事迹。
5、班超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奉车都尉窦固代北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
随后,固又遣超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南道,先到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
适遇北匈奴也遣使者来鄯善,班超定计,消灭了匈奴使者,鄯善遂专心臣服于汉。
窦固奏报朝廷,升超为军司马。
班超复受命出使,窦固想增加他的兵员,班超辞谢,仍率原来的部下三十六人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于阗也听从了他的命令。
十七年,班超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
疏勒王兜题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所立,非本国人,班超废除兜题,另立疏勒前王兄子忠为王,深得疏勒国人拥护。
十八年,焉者(今新疆焉耆一带)、龟兹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和己校尉关宠;适逢明帝去世,汉朝尽撤西域屯兵,超独留疏勒,孤立无援,龟兹、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不断前来攻击。
章帝下诏命超还朝。
班超回到于阗,于阗王侯等痛哭流涕,抱住班超的马脚,不让他东行,超因此复还疏勒。
建初三年(公元78),班超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想乘此平定西域,遂上疏请兵。
朝廷遣兵增援超。
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
第二年,又遣和恭等率兵受超指挥。
时莎车(今新疆莎车一带)与龟兹连兵,疏勒王忠亦叛,班超设计擒杀之。
章和元年(公元87),班超率于阗诸国兵大破莎车,莎车降,超威震西域。
贵霜王遣使奉献,并求娶汉公主,超拒绝他的请求,因此怀怨。
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贵霜王遣副王谢率兵七万越过葱岭攻超。
班超坚壁清野,谢粮尽援绝,即遣使请罪,超放其生还,许其撤退,贵霜王此后不敢再侵犯汉朝。
三年,龟兹、姑墨皆降,汉廷以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境。
六年,超率龟兹、鄯善诸国兵讨焉耆,大破之,斩其王,为陈睦报仇。
西域遂平,五十余国都遣质子臣属于汉。
七年,封超为定远侯。
九年,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抵达安息西境,未到大秦而还。
十二年,班超年老,上疏请归,乃诏超还。
十四年,班超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去世。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平定了城郭诸国的内乱,对外抵御了强敌,人心向附,威信很高。
他在西域进行军事活动,主要依靠当地兵力。
为政宽简,吏士团结。
自汉置西域都护以来,前后担任此职者,无人能与他的功绩相比。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6、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相对弱小,之所以能够形成和维持鼎立局面,相当大程度上靠的是诸葛亮的外交谋略。
长阪之败,刘备集团几近覆灭,如果继续以残存的一万多士兵的军力和曹操数十万大军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江东,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
诸葛亮此次外交上的胜利,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第二次重大外交谋略是夷陵大战失败后,对刘备外交路线的重大调整。
关羽阵亡,荆州失守,导致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内外交困。
《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受到挫折,国内新主年幼,军事将领接连丧失,人才青黄不接,而外部战线拉长,面临两个敌人。
假如按照刘备的外交路线走下去,继续和孙权争夺荆州,那么,蜀国只能在魏吴夹击之下加速灭亡。
冷静分析形势之后,诸葛亮果断地作出战略调整,决定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国重建联盟,以寻求东吴在东线的支援与配合。
诸葛亮先后派宗玮、丁厷、阴化等人出使东吴,但成效不大。
最后,诸葛亮意识到必须派高规格的使节出访。
于是他便安排当时任尚书的邓芝到吴国去,终于打破坚冰,使吴蜀关系得到恢复,也促使孙权与曹魏集团决裂。
诸葛亮外交谋略的核心,就是联吴抗魏。
由于诸葛亮施行了切合实际的外交路线,为蜀汉赢得了宝贵外部环境,从而可以一心一意北伐。
至于北伐最终失败,那又另当别论,丝毫不能掩盖诸葛亮出色的外交谋略。
7、王玄策王玄策,生殁年及出身地均不明。
他的上榜主要是因为他在出使天竺(今印度)时的临危不惧,一战成名。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643年前往、646年归国。
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天竺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
于658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
贞观22年,太宗皇帝派王玄策出访天竺。
玄策带了副使蒋师仁和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
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行了数月,总算进入天竺境内。
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
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应该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
直逃入吐番境内,松赞干布闻讯亲带千骑往援,结果只救出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头象骑,直取茶和罗城。
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
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武器: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了三月余,终攻得茶和罗城兵溃城破。
玄策一路追杀,斩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
天竺兵将与唐军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
玄策欺天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
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
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
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授朝散大夫。
王玄策的以战促和、先战后和或许有违外交的和平宗旨,但是的确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他的屠灭中天竺之役也是古代史上有据可查的唯一一次中印战争。
<BR< p>8、富弼富弼(1004—1083)字彦国﹐北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宋仁宗时,宋、辽关系又趋紧张,契丹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谈判,划地与辽。
当时北宋朝臣上下因敌情叵测,无人敢担使者之任。
面对主忧臣辱,富弼挺身而出,两度出使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