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实习报告

森林实习报告

森林实习报告篇一: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学号: 090410102 专业:林学年级:XX级指导教师:范海兰教师职称:讲师二O一一年十二月一、实习目的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一级学科重要的课程之一,实习是学生掌握该课程的重要环节。

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有一次接触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机会,通过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对森林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森林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强化森林生态学的基础课教学,增加学生对森林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并掌握野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第16周周一:实习相关事项的讲解,包括实习内容和实习安全事项周二:外业,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周四:外业,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重要值的数据收集调查周三、五:内业,数据处理,计算,完成实习报告三、实习地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实习一周。

四、实习主要内容(一)生态因子综合测定1、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变化多端,既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时影响其周围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环境下垫面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进行日动态观测与测定,使学生在实验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利用几种生态因子的测定工具,对几种主要生态因子进行日变化的观测和测定,并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时间变化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2、方法步骤:1、选取校园湿地公园、拓荒广场、及后山相思林测定光照强度。

2、按照图1的样方配置在有林地内选择测定点5个,在每个测定点分别10cm、50 cm、150 cm高度的光照强度(高度应一致),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要求15分钟内测定完毕),填入表1。

图1-1.有林地内的样方配置3、在不同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才具有可比性),在拓荒广场和和湿地公园,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1.50m),并记录好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温湿度的测定与上述测定的地点相同,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 1、大气温度的测定(1)群落内外温度差异观测选定一处正常生长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内分为乔、灌、草三个层次高度进行观测(注意各层应统一高度),各3个重复。

群落外选取1.5m高处进行测量。

(2)植株各部位温度观测选择1-3株健康的全光照下生长的树木进行植物个体不同部位的温度观测。

观测部位包括树干、叶、芽、花等。

使用手持式点温湿度计进行3次重复测定,填入表3。

2、大气湿度测定在群落内均匀选取5个点,在1.5m测定其湿度,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三)风速的测定(1)在上述同样的林地中,在测定光强相同的样点上,在 1.5m的高处,分别在上述各时间段(7:00、9:00、11:00、13:00、15:00、17:00)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

(2)同时在湿地空园、广场内,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并作好记录。

要求:1)三个地点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2)每一个点测定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3)每组上交一份原始数据4)在实习报告中不出现原始数据,而是基于原始数据经excel等软件处理形成直观的表或图形,并针对图形或表而进行结果分析,运用所学的森林生态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四)群落最小面积调查1、基本原理:在做群落结构调查之前,通常是先做一个最小面积的调查,也就是说研究一下这个地区,能够反映群落基本特征的样方面积至少应该多大合适。

我们把能够反映群落基本特征,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最小样方面积称作最小面积或者叫做表现面积。

2、方法步骤:调查方法是利用种类-面积曲线法,即按一定比例增加取样的同时,记载与面积相应的植物种类、生活型类型和植物种累计数。

在确定群落的最小面积后该群落的植物种类名录、群落生活型谱即可得出。

具体方法如下:1)、首先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一般根据外貌特征和地形部位等选择典型地段。

(本次实习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木荷林为调查对象,选择典型地段)2)、按巢式小区的几何系统的办法,不断扩大取样面积,具体办法如图:A 图1(A、 B)B1 ~ 第一次取样面积。

5×5m21+2 ~ 第二次取样面积。

25×2m 1+2+3 ~ 第三次取样面积。

25×4m2 1+2+3+4 ~ 第四次取样面积。

25×8m ……………(余类推)3)、在不断扩大累积取样面积的同时,记载相应出现的累计种数和种的名录。

并以直角坐标系的X轴代表累计的取样面积,以Y轴代表相应取样面积上所累计的种数绘出种-面积曲线(见下图,表1)表1 种 -面积记载表样方数或取样次数累计取样面积(m2)新出现的种数累计种数1 25 3 3 31005 1356这样在最初的一些取样次数的相应面积中累计的种数上升较快,种-面积曲线表现较陡,随着取样次数的增加,累积的取样面积增大,则重复的种逐渐增多,新出现的种渐少,累计的种数变化较小,甚至没有变化,种-面积曲线趋于平缓。

在这样的转折点,继续扩大取样面积已无意义。

这就说明,转折点所对应的面积,对于表示该群落的种类成份已完全满足,这个面积称为该群落的最小面积(或表现面积)。

400 800221、植物名录篇二:森林经理实习报告森林经理实习指导姓名:_______杨强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3125307079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12级林学____小组成员: _吴腾秀,张永强,曹远,林方辉,湛晓珅,李兴文,王珊珊,林世宙,赖金莉指导老师:_____ 郑德祥副教授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 0 1 6 年01月森林经理实习报告一、总则(一)目的: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掌握小班勾绘、小班调查、小班面积计算、基本图的绘制、林相图的绘制、林班调查簿的编制等项基本技能。

(二)内容:1、完成福州森林公园小班勾绘与调查。

2、绘制福州森林公园某生长点林相图。

(电子版)3、绘制福州森林公园某生长点基本图。

(电子版)4、)利用角规调查、样圆调查分别对木荷林(用材林)、马尾松混交林(用材林)、杉木混交林(用材林)、竹林、荔枝林(经济林)分别调查,统计立木株数、树种组成、优势木、年龄组成、郁闭度、材积、蓄积、经营规划情况调查。

(三)准备工作:1、人员配备:每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6人,由教师轮流指导。

2、仪器与工具:每组应有手持罗盘、测高器、工具包、记录夹、三角板、皮尺各一、角规片、测径尺各二。

每人自备铅笔、橡皮、小刀。

3、图面资料与其它。

(1)福州森林公园某万分之一地形图(每人一张)。

(2)福州森林公园某生长点基本图。

(3)小班一览表(每小组一张)。

二、林地区与调查(一)小班区划1、小班区划的依据(二)小班调查小班调查的方法很多,本次调查采用角规辅助目测法。

1、调查的项目(1)树种组成:组成的比例以断面积为主(而用角规绕测的每公顷断面积来计算),幼林按株数计算。

(2)郁闭度:目测断定记至0.1。

(3)现有密度:利用株行距推算。

(4)年龄:人工林尽可能记实际年龄,对解放前的人工林、天然林,可按龄级记载,龄级用目测判定。

(5)优势高:按每100m2选一株的原则,在每一个角规目测点半径为8米的样圆内选测2株最高的立木,在人工混交林内,分别树种记载,在天然异龄林内可不测优势高,小班平均优势高,按各点的面积比例成数,将各点的优势高加权平均。

(6)平均直径:各目测点选定3—5株平均木,实测其直径得该点平均直径。

各点按面积加权平均后,得小班平均直径。

(7)平均高:各目测点测一平均木的树高,在按各点的面积权重加权平均之。

(8)每亩蓄积:在各目测点用角规测得每公顷断面积,测高器测得平均高。

查每公顷断面积、每亩蓄积速见表,得各目测点的每亩蓄积,然后将各点的蓄积按面积加权平均之。

(9)立地质量:按福建立地分类系统的立地质量等级表确定Ⅰ、Ⅱ、Ⅲ、Ⅳ四个地类。

(10)经营措施意见:根据小班林木生长情况,对近期内应采取何种经营措施,如间伐、主伐、抚育、改造等提出经营意见。

(11)坡度:按小班平均坡度记,可用测高器和袖珍罗盘仪测,或利用地形图等高线计算。

(12)坡位:分山顶、上坡、中坡、下坡。

(13)坡向:记小班总的(或主要的)坡向。

用袖珍罗盘测定,直接记为象限角。

(14)海拔高:记小班的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地形图等高线查算,记至10米。

如120~160m。

3、小班目测调查点的选择:小班目测调查点必须选择在小班的有代表性的地段,因此,再外业勾绘时就应当根据小班的整体情况,选定各目测点的大致位置和所代表的面积权重,在深入林内后,再根据小班的内部情况,选定有代表性的地段,在选择时应多走、多看、力求全面了解整个小班的情况,这样才能选好目测调查点。

4、角规测树:(1)角规一律采用缺口1cm,杆长50cm的角规。

每相隔一株代表每公顷1平方米断面积,相切一株算半株。

(2)、每个角规点必须分别树种绕测,每个树种要沿正反两个方向各绕测一次,其差值不大于1/10株。

(3)、角规要严格掌握观测林木的胸高处,胸径在5cm 以下林木或断梢木、枯死木不参加观测统计;在1.3m以下分叉的树木按实际株数观测,1.3m (含1.3m)以上的分叉木以一株观测。

(4)、角规平均坡度大于6度的要改算修正系数1/cos θ为坡度。

(5)、各树种每亩蓄积量的计算:按每公顷断面积、平均树高查“福建省林分断面积、每亩蓄积速见表”。

5、在幼林中无法进行角规绕测时,采用三个相邻的3.26m半径的样圆。

样圆每株都应检尺,样圆材积按平均高、胸高断面积查速见表(界限上的树算半株)。

6、小班编号:再外业调查中,可按小班调查的顺序,先编临时小班号(注意调查表上的小班号一定要和图上编的一致),待业内成图时,再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统一编号。

如已有基本图,小班号按原有小班号。

三、内业:(一)面积求算:1.各工组在勾绘结束后,应将各组的材料汇总,进行拼图,核对各种界线有无遗漏,道路、河流是否衔接,(拼图工作一般在地形图上进行),在检查中尤其应该注意各工组衔接的地区。

检查无误后,拼好的图就作为绘制基本图的底图,并在图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重新进行编号,然后方可进行面积求算工作。

2.把拼好的底图进行扫描进入计算机,保存为栅格图像,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 或Arcview)对扫描图像在屏幕上实现手工矢量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