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
国培学习中,聆听了专家的细致讲解,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成过程:
我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不是为了打高分,而是为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是浅薄的,需要老师的引领和点拨。

新课标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新知。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我反复思研究,不断思考,我的课堂教学始终有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但落实到行、动做得还不够。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堂数学课,做了进一步调整。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照片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把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通过看“角”、找“角”、摸“角”、制作角、比“角”、画“角”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

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
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创新成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感知角有大小。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产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剪刀、直尺、长条、图丁若干
教学活动步骤
一、目标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校园生活情境图。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2)、学生汇报交流。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物图中引出角,标出相应的角。

学生一看到学校的图片,会一下子被吸引住。

而这恰好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于生活,从身边学数学。

接着从中抽象
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2、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①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会画角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读书自学39页例1,思考: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学生读书自学。

3、自学检测:(1)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一)中(1)(2)题
(2)课件出示练习八第1题。

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是的打“√”。

师巡视。

(二)自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看书第39页例2,仿照例题的方法,自已画出一个角
【设计意图画角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生看书自学。

3、检测:在练习本上用直尺试画一个角。

(师巡视)指两名学生板演。

三、后教环节
(一)更正检测题
(1)同桌互相检查指正。

(2)师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导。

(二)观察实践,再次感知“角”
1、看“角”。

课件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①请大家找找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和特征。

②师画角,你能给角各部分取个名称吗?(边说边板书)
2、找“角”。

其实在我们教室中到处也藏着角,快找找吧。

看谁找得多。

3、摸“角”。

师拿出三角板,请生摸一摸,说说什么感觉?
4、制作角。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角。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5、比“角”。

课件出示动画“红角蓝角之争”
(设计意图:角有大小,并且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这一知识点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显得枯燥,部分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此环节设计动画:两个大小一样的角,红的边长,蓝的边短,二者起了争执,都说自己是大哥,进行比大小。

这样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红蓝角比大小后,学生会惊奇的发现,两个角真的一样大。

有了这个趣味小故事,学生印象深刻,日后也不会搞错了。


6、画“角”。

总结角的画法。

四、课堂练习
(一)必做题
1、填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练习八第2题。

3、第43页7题
4、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二)选做题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的图案吗?试试看。

五、总结归纳,完善角。

1、通过这节课,你和角成为好朋友了吗?你了解它了吗?你愿意把它介绍给你的家人吗?学生试着小结。

2、师出示顺口溜:小小角,很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记得快忘也快,往往出现今天课堂上所学知识记得很好,可到明天上课,老师再提问,却又忘了。

为此我把整堂课知识点编成小儿歌,学生喜欢,读起来上口,轻松易记。


住。

这样记起来又轻松又不易忘记。


创新体现:
1、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学生一看到自熟悉的学校环境图片,会一下子被吸引住。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接着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于生活,从身边学数学。

2、角有大小,并且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这一知识点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显得枯燥,部分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此环节设计动画:两个大小一样的角,红的边长,蓝的边短,二者起了争执,都说自己是大哥,进行比大小。

这样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红蓝角比大小后,学生会惊奇的发现,两个角真的一样大。

有了这个趣味小故事,学生印象深刻,日后也不会搞错了。

3、通过看“角”、找“角”、摸“角”、制作角、比“角”、画“角”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感观经历知识的过程。

创新价值:
1、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于生活,从身边学数学。

接着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这样的创新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学会用数学。

2、红角蓝角之争一环节的设计把本来不容易看清的问题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以故事的出现上演,通俗易懂,化难为易。

同时用这种童话有方法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

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
是紧密相联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图片、有趣的故事、动手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以上是我在本次国培学习中不断反思、不断感悟的成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今后我还会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多多学习、多多思考。

在我的教学之路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感谢此次国培,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交流的平台。

感谢专家的精彩讲座,感谢辅导老师的辛勤指导和无私帮助。

愿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会绽放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相关主题